浩口镇桥头文化

家乡美郑士炎

<p class="ql-block"> 浩子口桥头文化</p><p class="ql-block">郑士炎</p><p class="ql-block">浩口桥头大舞台,荆河为幕土为台。</p><p class="ql-block">轻歌曼语韵犹美,紧拉慢弹调已谐。</p><p class="ql-block">老媪深情哼旧戏,少郎逸兴饰新钗。</p><p class="ql-block">高腔低诵频频起,过往行人驻有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浩口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北宋年间的西荆河(古称:荆南运河、荆南槽河)穿镇而过,西荆河养育了浩子口优秀儿女。源远流长荆楚文化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远古智慧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触。80年代初,退休干部陈明喜组建了“浩口夕阳红艺术团”,从此后,浩囗西荆河桥头常年歌舞飞扬。每到下午,浩口西荆河桥头水上广场人头攒动,传统的花古戏、皮影戏、民歌小调(栽秧歌、薅草歌、打硪歌等等)和现代歌曲在这里汇集,撞碰出一支支美妙的田园交响,让过往的行人驻足观看。浩口桥头文化成了当地的一张明片,也成了浩口镇的一条亮丽的风景。2018春,一位乡土诗人路过桥头,听到“打硪歌”那优美的弦律,感慨万千,当场写下了一首 《 听打硪歌感怀》</p><p class="ql-block">听到当年歌打硪,众人抬举一石砣。</p><p class="ql-block">俊男豪气铿锵韵,靓女莺声婉转和。</p><p class="ql-block">号子声声颂盛世,调儿串串赞山河。</p><p class="ql-block">如今非遗做传习,旧曲难寻实不多。</p><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的浩口桥头文化,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前来观看,大大地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引起了浩口文化站的高度重视,多次派人来桥头搞民歌釆集,桥头文化也推动了浩口镇的文化发展。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旅游部授予浩口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浩口镇的桥头文化,从80年代初到如今,已走过40多个春秋,第一代老了,又一代人来接替。如今,熊先彩、刘石强两位无私奉献的志愿,把浩口桥头文化搞得有声有色。前不久,他们又组建了“浩口镇民间文艺团”。每天午饭后,西荆河桥头热闹非凡,歌声琴声在这里交织,新歌老歌在这里绽放,悠久的荆楚文化在这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浩口桥头文化。</p><p class="ql-block"> 浩口镇文化志愿者:郑士炎</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25日</p> <p class="ql-block">浩口镇民歌小调《小妹一十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