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极其诗意地概括了老苏州的风貌。所幸的是,进入现代化的苏州姑苏风情犹存。</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标志着苏州建城的开端。2500多年来,苏州城址未变,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老苏州城墙基本销蚀殆尽,却存有盘门、阊门、胥门、平门、娄门、金门、相门和蛇门等8座城门。这些城门历经变迁,有的为原址重建,有的是修复的,是苏州古城的重要标志,承载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最能体现“枕水人家”风貌的是苏州古城内随处可见的河道,其中包括“三直三横”骨干河道和阊门支流、平江水系、南园水系、其他内部河道等支河道,共有21084条河道,河道总长达34.72公里,水域空间占全市总面积的34.6%,有“东方威尼斯”之说。</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旁山塘河,开挖于唐代宝历年间,与山塘街相伴相生。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山,全长约3600米,呈“T”字形,河街相邻、水陆并行,是江南水乡风貌最浓郁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山塘河晨光初照,山塘河泛起一层金色的波光,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镶嵌在古街旁。河面浮着薄雾,似轻纱般朦胧,将两岸的粉墙黛瓦、古桥石栏温柔包裹,将江南水乡风光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山塘河两岸的红灯笼次第亮起,灯光倒映在水中,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昔日繁华的姑苏。</p> <p class="ql-block">如今,山塘街开往虎丘的画舫、游船,成了游人争相体验的旅游项目,以一睹沿岸水乡风光为快。</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专门赋诗《武丘寺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绘疏浚山塘河、修筑长堤后“七里山塘”水陆交通的繁忙与沿岸的自然风光:</span>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p> <p class="ql-block">而大运河畔寒山寺,与枫桥、铁铃关等一起,也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河水乡风貌。</p> <p class="ql-block"> 城内的“姑苏景象”是处可见。阊门内下塘街等河巷保留了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如陆肯堂、陆润庠状元故宅,以及民国建筑群“大鎏村”等。这些建筑沿河而建,生动诠释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风貌,体现了苏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有水巷,就有桥梁。古城区内还存有168座古桥。乌鹊桥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跨十全河,南接乌鹊桥路,北连平桥直街,与十全街相邻,是苏州城中最古老的桥梁之一,相传与吴王阖闾城同时建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桥名因附近的乌鹊馆得名,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呼应,赋予了桥名浪漫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乌鹊桥原为石拱桥,建筑宏伟,曾是苏州城内石桥之冠。桥栏为红色,雨后或斜阳夕照时,如长虹横空,景色壮观。历经多次修缮,现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下半部保留了宋代石拱结构,两侧立面镶嵌花岗石,桥面宽13米,跨径6.5米,结构稳固且兼具古韵。</p> <p class="ql-block">位于十全街北侧的帝赐莲桥,横跨十全河,南连十全街,北接长洲路,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原名“帝师桥”,后因谐音讹传及民间传说,逐渐被称为“帝赐莲桥”。历史上曾用名“帝师里桥”“帝师连桥”“帝思莲桥”等。</p> <p class="ql-block">现存桥梁是1984年改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券采用青石原构,其余部分为花岗石材质。桥长约14米,宽3.2米,跨径4.8米,南北两侧踏步分别为15级和18级,实腹桥栏坚固耐用,保留了传统石桥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桃花坞大街中部的桃坞桥,始建于宋初,现存桥梁为2004年重建的水泥石拱桥。该桥位于桃花坞大街与阊门西街交汇处,是连接桃花坞区域的重要通道,周边分布着唐寅故居、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桃花坞大街南侧的桃花坞河上的保健桥,始建于民国时期,因附近曾设有保健所而得名。桥体为石板平桥,结构简洁,是苏州典型的实用型桥梁,目前仍承担着日常交通功能,周边环境古朴,保留了苏州水乡的风貌特色。</p> <p class="ql-block">桥梁横跨桃花坞河,河岸两侧是典型的苏州水巷民居,粉墙黛瓦、临水而建,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桥上车流与行人交织,傍晚时分尤为热闹,是居民日常出行和游客体验古城生活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格局与南宋《平江图》基本一致,完整保留了唐宋以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是苏州古城传统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生活习俗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誉为“苏州古城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风貌区,以平江河为轴,河道与街道平行延伸,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观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自2002年起,平江路启动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8000余户原住民,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成为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点状的姑苏景象在老城区是处可见,但似乎还缺乏一座古城应有的完整性,让人十分遗憾。苏州不乏国家级文保单位,甚至不缺世界文化遗产,唯独缺少一个“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头,以及相应的“串珠成链”的功夫。希望姑苏“人家尽枕河”的历史风貌永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