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学

无怨尽乐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逻辑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逻辑学?</p><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推理的形式和规律的学科。它不直接研究具体的事物(那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工作),而是研究我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本身是否有效、是否合理。</p><p class="ql-block">可以把逻辑学想象成思想的“语法”。语法规则告诉我们词语如何组合才能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而逻辑规则告诉我们,观点和证据如何连接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推理。它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思维的清晰性、一致性、有效性和严谨性。</p><p class="ql-block"> 逻辑学主要关注三个基本要素:</p><p class="ql-block">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例如“动物”、“手机”、“正义”。</p><p class="ql-block">判断(命题):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通常由概念组成。例如“猫是动物”、“这个手机很贵”。</p><p class="ql-block">推理: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例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逻辑学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 要把握逻辑学,首先要掌握其最根基的法则,即逻辑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是保证思维正确性的最基本前提,违背了它们,思维就会陷入混乱。主要有以下四条:</p><p class="ql-block">1 .同一律</p><p class="ql-block">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概念或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随意变更。</p><p class="ql-block">公式:A 就是 A。</p><p class="ql-block">要求:讨论问题时,概念的含义要前后一致,不能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p><p class="ql-block">违反它的错误(逻辑谬误):偷换概念。</p><p class="ql-block">例子:甲:“你这个方案有点不切实际。”</p><p class="ql-block">乙:“你凭什么说我不切实际?我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心血你知道吗?”(这里,乙把“方案不切实际”偷换成了“我这个人不切实际”,进而开始谈论自己的付出,这就违反了同一律。)</p><p class="ql-block">2. 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p><p class="ql-block">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p><p class="ql-block">公式:不能既是 A 又不是 A。</p><p class="ql-block">要求:思想不能自相矛盾。</p><p class="ql-block">违反它的错误:自相矛盾。</p><p class="ql-block">例子:我是这个房间里最高的人,但同时小王也是这个房间里最高的人。”(除非“我”和小王是同一个人,否则这两个判断必然有一个是假的。)</p><p class="ql-block">古代寓言中的“自相矛盾”:卖矛和盾的人说“我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和“我的盾能挡住所有的矛”,这两个判断不可能同时成立。</p><p class="ql-block">3. 排中律</p><p class="ql-block">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p><p class="ql-block">公式:要么是 A,要么不A。</p><p class="ql-block">要求:在真与假、是与非之间必须做出明确选择,不能模棱两可。</p><p class="ql-block">违反它的错误:模棱两可(或两不可)。</p><p class="ql-block">例子:问:“这份报告你完成了吗?”</p><p class="ql-block">答:“既不能算完成了,也不能算没完成。”(这个回答违反了排中律。对于“报告完成了吗”这个矛盾问题,必须明确回答“完成了”或“没完成”。)</p><p class="ql-block">4. 充足理由律</p><p class="ql-block">内容:任何真实的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p><p class="ql-block">公式:所以有 A,是因为B。</p><p class="ql-block">要求:提出观点要有依据,论证要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和有效的推理之上。</p><p class="ql-block">违反它的错误:理由虚假、推不出。例子:“你最近肯定要倒霉,因为我昨天做了个噩梦。”(用“噩梦”作为“要倒霉”的充足理由,是站不住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如何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p><p class="ql-block"> 从概念入手,力求明确:在思考和讨论前,先界定清楚核心概念。比如讨论“自由”,要先明确说的是“言论自由”还是“行为自由”,避免因概念模糊而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 在判断时,保持一致性:检查自己的观点前后是否矛盾。写作或演讲时,要有意识地回顾前文,确保逻辑主线清晰一致,不跑题。</p><p class="ql-block"> 在推理中,检验有效性: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当看到或听到一个结论时,多问一句“为什么?”、“证据是什么?”。看论证的前提是否真实,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规则(比如,从“部分”不能推出“全部”)。</p><p class="ql-block"> 多分析现实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分析广告、新闻评论、社交媒体争论中的逻辑问题。你会发现,很多无效的争论都源于违反了上述原则。</p><p class="ql-block"> 总之,逻辑学是我们进行清晰、严谨思考的“工具箱”。同一律要求我们思维要确定;矛盾律要求思维要一致;排中律要求思维要明确;充足理由律要求思维要有根据。熟练掌握并运用这四大规律,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避免被误导、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