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耳他</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之行已经结束,从西西里最南端波扎洛,乘坐游轮来到马耳他共和国首府瓦莱塔,开启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进入马耳他后,眼前突然一亮,仿佛穿越了时空,从古代来到现代。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见到的都是历史悠久的古罗马巴洛克风格建筑和断垣残壁遗址,很少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马耳他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入住马耳他首府瓦莱塔市中心的be.hotel酒店,周边高楼林立、装修豪华,人头攒动、十分繁华。酒店边上都是商场、酒吧和赌场,离酒店百米即是海边沙滩,晚上人群熙熙攘攘,泡吧、逛街、赌博,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面积316平方公里,由马耳他岛、戈佐岛、科米诺、康米诺托和费尔夫拉岛五个小岛组成,海岸线长190多公里,人口56.3万,官方语言马耳他语和英语,首都位于主岛瓦莱塔。1964年,马耳他宣布独立。1974年,成立马耳他共和国。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欧洲后花园”。</p><p class="ql-block">马耳他介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邻近意大利和突尼斯,距意大利西西里岛南端仅93公里,距突尼斯东端288公里。海岸线长190余公里,多天然良港。马耳他诸岛地势起伏,岩石四布,无原始森林,无河流湖泊,淡水资源匮乏;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公元前5000年起岛上出现人类活动。公元前10至8世纪腓尼基人到此定居。此后先后被罗马人、法国和英国等占领。1814年,沦为殖民地并成为英国重要海军基地。1964年,马耳他宣布独立。1974年,成立马耳他共和国。马耳他既是英联邦成员国,奉行中立政策,也同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保持友好关系,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加入申根区,2008年加入欧元区。</p><p class="ql-block">由于马耳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古至今都具有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耳他地处欧、亚、非连接点,是欧亚非重要的中转站和海上交通枢纽,在军事战略上,马耳他作为海军基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马耳他除建筑用石灰岩外,自然资源贫乏,技术人员短缺,工业基础薄弱,粮食基本依赖进口,外贸长期逆差,石油、天然气完全依赖进口。所以现在的马耳他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旅游业和赌博业作为经济支柱。</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霍华德雕像。1921 - 1923年期间的马耳他总理。约瑟夫·霍华德是马耳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这座雕像用以纪念他对马耳他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姆迪纳老城</p><p class="ql-block">姆迪纳老城是马耳他本岛中部古城,曾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诺尔曼人统治时期的都城,1530年前长期作为马耳他首府。其阿拉伯语名意为“城堡”,别称“沉默之城/寂静之城”。城市坐落山顶,东、北面为峭壁,骑士团时代(1530年后)修建外围堡垒,城墙最终形态完成于大围困战役后。</p><p class="ql-block">中古世纪马尔他最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当属有“马尔他之珠”美誉的姆迪那。姆迪那老城的历史,象马耳他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追溯至4000年前。这里是马尔他最早建立城市的地区,在Rabat可寻到马耳他人基督教的起源。 姆迪纳以中世纪防御型城市结构著称,街道狭窄且呈角度分布以实现遮阳通风,完整保存中世纪围墙。骑士团接管后加固城墙并修建堡垒,后因需沿海建都迁至比尔古。城内现存诺尔曼时期遗址,包含贵族宫殿、修道院及教堂博物馆(原神学院)。姆迪纳城门是《权力的游戏》中君临城的场景拍摄地。广场、教堂、餐馆、咖啡馆和院落,穿过狭窄蜿蜒的街道,午餐后在金色的中世纪小城里漫步也很惬意。</p><p class="ql-block">姆迪纳,这座位于瓦莱塔以西10公里处的古城,坐落在丘陵高地上。曾经,它作为马耳他的都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然而,随着港口防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尔古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如今,姆迪纳的人口仅有两百余人,这也许正是它显得格外宁静的原因。姆迪纳城从中世纪起到现在,这里住着马耳他的贵族家庭。一些是诺曼家族,西西里岛人和西班牙王族的子孙,从12世纪起定居于姆迪纳城。他们辉煌的宫殿座落在狭窄、遮阴的街道上。城里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教义使他们不贪富华而宁清贫。每天除了工作,便是到教堂去听布道、做弥撒,过着节奏十分缓慢而又宁静不变的生活。游客们在这里行走时,脚步都放得很轻,生怕打破这片宁静。在这座古城的窄巷中漫步,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在耳边回荡,清脆而有力。高墙下,时光仿佛倒流,让人感受到一种慵懒而缓慢的氛围。每一块地砖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片落叶都诉说着古城的故事。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姆迪纳老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大教堂:初建于12世纪,1693年地震后以巴洛克风格重建,穹顶壁画展现圣保罗生平。</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的火炮</p> <p class="ql-block">贵族家庭庭园</p> <p class="ql-block">狭窄婉蜒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古城</p><p class="ql-block">瓦莱塔,位于马耳他5个岛屿中最大的马耳他岛的东北端马耳他湾的一个狭长半岛上,地处地中海中部,是马耳他首府,也是全国最大海港和欧、亚、非海运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瓦莱塔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近60%的收入来源于旅游、赌场。瓦莱塔古城区布局整齐,在方圆55公顷的土地上拥有320座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使瓦莱塔成为世界上最集中的历史文化区。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这座城市不可避免地与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的军事和宗教历史联系在一起,圣约翰骑士团于1566年建立了这座城市,并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维持着这座城市。因此,瓦莱塔与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军事和道德力量的历史有关。</p><p class="ql-block">古城得名于圣约翰骑士团大团长让·帕里索·德·拉·瓦莱特,其设计融合巴洛克式建筑与军事防御功能,城墙带有堡垒和棱堡。瓦莱塔城由米开朗基罗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莱利设计。为增强防御功能,背海一面有圣艾尔莫堡护卫,隔海湾左方有迪聂堡、曼纽尔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护,使瓦莱塔城处于核心。该城建筑布局整齐,城街狭直,两旁建筑均为马耳他特有的石灰岩建成,呈灰白色。历史上相继由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及圣约翰骑士团统治。瓦莱塔城门前的三叉海神喷泉是欧洲闻名的古建筑,市内的瓦莱塔蒙诺剧院,建于1731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剧院之一。另外,市内还有多利尔宫、西班牙宫、圣约翰骑士墓、圣保罗教堂、圣爱尔摩城堡、圣约翰联合大教堂以及皇家学院(岛上的高等学府)等著名建筑。</p><p class="ql-block">古城内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源自骑士团统治时期。曾经作为防御工事的碉堡,如今已被改建为公园,供游客们欣赏海港及马耳他岛的美景。漫步在瓦莱塔的街头,仿佛穿越回了中世纪,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同时也为马耳他完整的保存古城,精心的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使游人能欣赏到中世纪美焕美伦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感到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圣约翰骑士团大团长让·帕里索·德·拉·瓦莱特雕像</p> <p class="ql-block">三叉海神喷泉</p><p class="ql-block">在瓦莱塔城门前,一组三米高的铜制人鱼雕像率先引入眼帘:三个水神特里同,或跪或坐,齐力托举着一个大圆盘,这圆盘仿佛一只巨金盘,水从盘底喷洒而出 。他们表现出的力量与动态带着一种海的张力。非常适合这个地中海小国的形象。或许可以说,这座喷泉将马耳他与海洋的关联雕塑成了一种具象。喷泉的基座并不简单由混凝土构成、覆以意大利罗马的730吨镶面石灰华石板。基座外壁是四重同心环:由内向外依次是中央水盘、中间装饰盘、再到最外层的水槽,都留给了水以自由流淌的空间。水流、雕像、石材,水的反光、阳光下的石纹,一刻都不显得多余。整座喷泉本身,就是一个欢迎仪式。</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骑士团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城墙雕堡,站在这里,你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海景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蒙诺剧院</p><p class="ql-block">建于1731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宏伟建筑,曾是马耳他首都瓦莱塔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由英国著名建筑师爱德华·米德尔顿·巴里精心设计。然而,在1905年,剧院在朱塞佩·普里维泰拉的歌剧《城堡的圣母》排练期间,不幸遭遇了火灾。幸运的是,经过长达四年半的精心修复,剧院终于在1877年重新向公众开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942年二战期间,剧院遭空袭严重损毁,后改为防空掩体。2006年,当局决定将废墟改造为露天剧院,现存建筑保留战争痕迹,成为研究军事建筑改造的历史资料。改造后的露天剧院仍用于演出,延续其文化地标角色。如今,这座歌剧院依旧屹立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艺术的繁荣,成为瓦莱塔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巴拉卡花园</p><p class="ql-block">巴拉卡花园是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城东南角的历史景观公园,始建于1661年,原为圣约翰骑士团的私人花园与防御要塞组成部分。花园占据大港上方高地,设有观景平台可俯瞰三姐妹城全景与瓦莱塔大港防波堤景观,保留有16世纪礼炮台遗迹与记载历史的纪念石板,保持每日中午12点延续鸣放传统礼炮的仪式。</p><p class="ql-block">在360度环形观景台正对圣安吉洛堡,可同时观测大港船舶动态与三姐妹城中世纪城墙。傍晚时段因观赏日落景观被游客评为“最佳摄影点”。礼炮台遗址保留11门青铜礼炮,其中4门为16世纪原件,炮台围墙镶嵌记录1565年马耳他之围战役的大理石铭牌。中心位置设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神庙,周边分布爱因斯坦、丘吉尔雕像及鲍尔爵士纪念碑。这个美丽的拱形露台,也被称为意大利瞭望台,在1824年向公众开放,并在战时被纳入城市防御体系。因此,花园中仍然保留着炮台,见证了历史上的激烈战斗。</p> <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雕像</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鲍尔爵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海湾对岸的三姐妹城</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骑士团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p><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古城中,是一条以其独特历史与迷人景色而备受推崇的街道。这条街道因其曾是骑士团时期铸造硬币工厂的所在地而得名,其中的“mint”在这里不仅意指薄荷,更代表着铸币历史。旧薄荷街凭借其极具特色的陡坡与浓厚的历史气息,成为了瓦莱塔乃至整座马耳他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条街上随处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蜿蜒曲折的小巷,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氛围。街道的一端,矗立着宏伟的圆顶和尖顶教堂,与瓦莱塔其他建筑的巴洛克风格相得益彰,烘托出旧时代的庄严与辉煌。远处的地中海则以其无尽的蓝色铺展在街道的背景中,为这幅历史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画卷增添了几分动人心魄的魅力。这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使得旧薄荷街成为摄影师和游客梦寐以求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游走于旧薄荷街,你会发现这条街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如同电影布景一般完美,尤其是在避开光比过大的中午时分时,无论是清晨的柔和日光还是黄昏时分的金色余晖,都为这条古街增添了异彩与温柔。这样的风光曾通过一张酷似《盗梦空间》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得更多人对马耳他这片璀璨的宝地充满了向往。</p><p class="ql-block">你会在某个转角看见一尊镶在墙上的小雕像,会发现街道在一个看似尽头的地方突然斜下几级台阶,又开出一条通向海风的小径。它不像很多城市那样「留白」,而是处处密度很高,但又没有压迫感。由于整个古城位于一个半岛型的土地上,因此东西走向的街道两头都可以看到湛蓝的地中海,那种“城市尽头是海”的画面,超级难忘。海风会从不同方向穿过街巷,有时候你走到一条街的尽头,猛然发现尽头就是海。这种“城市在海里”的空间感,确实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大团长宫</p><p class="ql-block">大团长宫是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历史建筑,现为马耳他国会大厦。该建筑原为圣约翰骑士团大团长的官邸,建于1571年,是马耳他骑士团的最高领袖大团长的宫殿,1798年马耳他骑士团被远征埃及的拿破仑驱逐出马耳他。自16世纪起作为骑士团权力中心,18世纪后成为马耳他政府办公地,马耳他共和国总统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大团长宫融合巴洛克风格与军事防御功能,外墙由马耳他本地岩石建造,内部陈列有骑士团首领画像、中世纪武器装备及法国路易十四赠送的壁毯等文物。目前宫内部分区域开放参观,包含兵器博物馆和纪念馆,游客可近距离了解骑士团历史及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列任政要肖像</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称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女修道院教堂,位于首都瓦勒塔市内。建于1573-1578年,是一座巴罗克式建筑,部分模仿哥特式。内部装饰华丽,各种大理石雕刻极为罕见。教堂整个圆顶内部是大壁画。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圣·约翰骑士团首领的遗体。全世界有多处圣约翰大教堂,其中以马耳他,香港,纽约,拉特兰等地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圣约翰教堂是以圣约翰骑士团的守护神命名,由著名建筑师卡萨尔设计。教堂始建于1573年,是骑士团首领拉·卡西尔本人出资兴建的,为的是瓦莱塔能够完全取代当时的首都伯尔古。1578年教堂建成,标志着骑士团由伯尔古正式迁都到瓦莱塔。教堂早期为巴洛克建筑风格,部分模仿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整个圆顶是一副大壁画。圣约翰教堂是骑士团自己的教堂,教堂外观洁白、朴素,但教堂内部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无数精美的油画作品,华丽的大理石墓碑铺满地面,浓郁的巴洛克风格!被称为欧洲最漂亮的教堂之一。施洗者约翰作为骑士团曾经的名字和宗教上的精神支柱,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教堂中随处可见,教堂内珍藏着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重要作品《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这幅画作是卡拉乔瓦晚期作品,也是存世的最大一幅作品,同时也是唯一签上自己名字的油画画作,也是其最大尺幅的油画之一。该画作于1608年受马耳他骑士团委托创作,现悬挂于教堂的圣器室中。画作采用巴洛克风格,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明暗对照法)和戏剧性构图,呈现施洗者约翰被斩首的瞬间,画面极具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作品《被斩首的施先者圣约翰》,这是卡拉瓦乔唯一亲笔签名的作品,画作采用巴洛克风格,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戏剧性构图,呈现施洗者约翰被斩首的瞬间,画面极具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外观</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圆顶大教堂</p><p class="ql-block">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马耳他主岛中部,是欧洲第三大穹顶教堂(仅次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二战期间的“摩斯塔奇迹”闻名。该教堂始建于1833年,历时38年建成,其穹顶直径达18米。全石块建造,无支撑穹顶,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八根巨型石柱支撑三角形山花,两侧对称分布十二门徒雕像。内部高旷明亮,墙面覆盖金色马赛克与宗教壁画,穹顶内壁绘有《圣经》场景。二战期间,一枚1000磅炸弹曾穿透穹顶未爆炸,被视为“神迹”,现存放于教堂内供人参观,成为“被上帝保护的教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p><p class="ql-block">维洛里奥萨是马耳他共和国东南部的中世纪古城,为1565年"马耳他大围攻"战役的核心战场。作为圣约翰骑士团在马耳他的首个据点,其建筑历史早于首都瓦莱塔,保留了大量中世纪防御工事与宗教建筑。该城与邻近的科斯皮夸、森格莱阿共同构成"三姐妹城"古城群,其名称"维洛里奥萨"源自成功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后获得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该城保存着马耳他群岛最完整的中世纪防御体系,其中圣安杰洛堡始建于13世纪的巨型防御工事,大围攻期间指挥中心。胜利教堂为巴洛克风格建筑,保存16世纪骑士团作战装备。宗教裁判所宫殿现存最完整的骑士团时期行政建筑群。城墙系统包含双层防御工事,部分区段保留着1565年战役留下的弹痕遗迹。</p><p class="ql-block">探索马耳他的历史,不能错过三姐妹城,这些城市是马耳他的历史摇篮,自腓尼基时代起,它们的小海湾就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中心,为岛上的各个民族提供了庇护和堡垒。三姐妹城不仅是重要的港口,还见证了马耳他骑士团的历史。作为圣约翰骑士团的最初定居地,三姐妹城的宫殿、教堂、要塞和堡垒比瓦莱塔更为古老。这些地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迷人的风景吸引着游客。漫步在这些城市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胜利教堂</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蓝湖</p><p class="ql-block">马耳他,被誉为“地中海的心脏”,以其迷人的蓝色景观而闻名于世。蓝湖、蓝洞,这些以蓝为名的自然奇观,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位于科米诺岛的蓝湖是一处天然泻湖,以其清澈透明的蓝绿色海水、白沙海滩和丰富的水上活动闻名,一片被岩石环抱的蓝湖,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被誉为“地中海最后净土”,是马耳他最受欢迎的梦幻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科米诺岛面积仅3.5平方公里,无常住居民,需从马耳他主岛乘船前往。蓝湖海水颜色因阳光折射与海底白沙反射,湖水呈现渐层蓝绿色调,正午时泛奶白光晕,被形容为“果冻海”或“凝固的蓝宝石”。科米诺岛四周环绕壮丽岩石与纯净沙滩,水域平静,能见度高,浅滩处可清晰见底细沙纹理。在科米诺岛乘坐游船返回马耳他主岛途中,为了我们观看蓝洞,船长特意绕道,经过大大小小好几个岩洞。在半开放的岩洞里,浅处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是淡蓝色的,清澈得能看到海底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马尔萨什洛克渔村</p><p class="ql-block">马尔萨什洛克渔村是位于马耳他岛南部的一个传统渔村,以五彩渔船和美丽的海湾景观著称,被誉为马耳他“人间天堂”和“地中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渔村码头停靠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渔船,绘有黄、红、蓝等亮丽条纹,船头镶嵌荷鲁斯之眼,象征航海保护神,反映渔民对海洋信仰与生活美学的融合。其周日鱼市以新鲜海鲜和民俗风情吸引大量游客,这些渔船已成为当地地标,常被用作拍摄海港风光的背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