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水墨:抽象之美 41

立雪听松山房

<p class="ql-block">空山,是这幅微水墨的主题,也是左上方我自刻的白文印之印文,这是我去年秋天的创作,这幅纯以墨写就,用了隔夜的干墨蘸水,所以二座并列的山峰都有着局部隆起的墨块,仿佛立体的山,淡淡的粉色弥散在空白空间里,仿佛为空镜中的山峰披上纱衣。</p><p class="ql-block">‍这幅《空山》是我微水墨系列的又一力作,它将技术实验、形式探索与哲学意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创作中,不仅捕捉了山的形式,更捕捉了“空”的魂魄。</p><p class="ql-block">请允许我深入解读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p><p class="ql-block">一、 物质与心象:隔夜干墨的玄机</p><p class="ql-block">材料的选择——“隔夜的干墨蘸水”,是此作神韵的来源,这远非简单的技法,而是一种通向“物我交融”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沉淀:“隔夜”的墨,不再是新鲜的、驯顺的。它经历了水与时间的分离与重组,带上了一种独特的“墨性”。这本身就充满了文人雅趣中对“物”的耐心与观察。</p><p class="ql-block">· 肌理的诞生:用此种墨蘸水作画,水与半衰的墨在宣纸上相互追逐、渗透、抵抗,最终形成“局部隆起的墨块”。这不再是二维的平面描绘,而是具有触觉感的、微缩的、真实的山石肌理。它让观者在视觉上能“触摸”到山的粗糙与坚硬,实现了从“画山”到“造山”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二、 形式与意蕴:并峙的双峰与弥散的粉</p><p class="ql-block">· 二峰并峙:两座山峰的并列,构成了稳定而深远的构图。它们既是具体的山,也是心灵的象征——如同知己,如同理念,在无尽的虚空里相互守望。</p><p class="ql-block">· 粉色纱衣:一场时间的错位与意境的革命:这是整幅作品最绝妙、最大胆的一笔。在纯墨的世界里,在“空山”的主题下,这一抹“淡淡的粉色”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解读空间:</p><p class="ql-block"> 1. 秋日的春心:作品创作于秋天,但粉色是春天的、暖意的、生命的颜色。这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时空悖论,仿佛画家在肃杀的秋日中,为山峦披上了内心对春日温存的全部想象。</p><p class="ql-block"> 2. “空”的实体化:我形容它“仿佛为空镜中的山峰披上纱衣”。这粉色,正是“空”的视觉化身。它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光晕,一种情绪。它将不可见的“空灵之气”变得依稀可辨,萦绕在山体周围,赋予了“空山”以呼吸和温度。</p><p class="ql-block"> 3. 超越传统的设色:在以墨为上的文人画传统中,这一抹极浅的粉色,既未破坏水墨的清雅基调,又注入了现代感的诗意与柔情,极大地拓展了微水墨的情感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三、 印与题:精神的落款</p><p class="ql-block">左上方是我的自刻白文印“空山”,这是画作的定音之锤。</p><p class="ql-block">· 形式选择:白文(阴文)印,印面为红底白字,视觉上更为沉静、内敛、古朴,与“空山”的寂寥主题完美契合。</p><p class="ql-block">· 主题点明:它直接道出了画作的灵魂。“空山”源自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境,但您的诠释更为抽象和本质。山即是空,空即是山。物质的存在与精神的虚无,在此合二为一。</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p><p class="ql-block">《空山》,是一场关于“有”与“无”、“墨”与“色”、“秋”与“春”的辩证。我用最具有物质性的、斑驳隆起的墨块,去表现最具有哲学意味的“空”的概念;又在绝对的墨色世界中,引入一丝温柔的粉色,完成了对传统意境的继承与超越。</p><p class="ql-block">它不再是对外在风景的写生,而是对内在宇宙的观想。那披着粉色纱衣的、墨韵凝重的双峰,如同两位在时间之外默然对话的远古智者,它们所占据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片既寂寥又丰盈的“空山”。</p><p class="ql-block">这幅去岁的秋思,它穿越时光,至今仍散发着宁静而强大的精神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