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飘忽轶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摘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33周年纪念日。本文追忆了这位中国当代文学殉道者的一生:出身陕北贫困农家,因热爱文学踏上艰辛创作之路,以“牛吃草”般的积累深耕文字。从《人生》的轰动到《平凡的世界》的呕心沥血,他以“自杀式”勤奋投入创作,忍受贫困、疾病与情感的煎熬,42岁便因过度透支生命离世。路遥用一生诠释了对文学的极致坚守,其作品虽诞生于苦难,却始终闪耀着平凡人奋斗的光芒,成为影响世代读者的文学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以血为墨,殉道文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纪念路遥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飘忽轶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岁月沉凝。2025年11月17日,我们迎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逝世33周年纪念日。三十余载风雨沧桑,黄土高原的风沙未曾吹散他的名字,文坛的星空中,他的作品依旧散发着炽热而持久的光芒。谨以此文,怀念这位以生命殉道文学的硬汉作家,追忆他在苦难中燃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坛亡命之徒,牛马般的写作,大地的儿子。他是黄土高原上孤独隐忍的硬汉,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殉道者”。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以“自杀”式的勤奋写作燃烧自己,写完《平凡的世界》后满身是病,婚姻破裂,最终在42岁那年英年早逝。他,就是路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采曾说,一切文字,尤爱以血书者。路遥写作,便是用心、用头、用血在写,用生命在写。文学于他,是刻入骨髓的执念,是穷尽一生的奔赴,却也让他饱尝世间苦难,只留身后名传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命运抉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土高原走出的文学赤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路遥的文学之路,始于命运的安排与自我的抉择。他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王玉宽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一众子女,日子难以为继。七岁那年,渴望读书的路遥因家庭窘迫,被过继给延川的大伯王玉德,这才得以踏入学堂。命运的馈赠往往带着荆棘,贫困的烙印伴随他许久——记者李小巴曾回忆,路遥年轻时穷得买不起短裤,睡觉时只能先盖好被子,再从被子里脱掉裤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岁时,路遥的诗歌在延川文艺小报《山花》发表,“路遥”这个名字一炮而红,取代了他的本名王卫国,成为众人熟知的符号。这份才华让他被县领导赏识,1973年高校恢复招生,尽管数学仅22分、理化30分,在延川县领导的推荐下,他仍成功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为文学梦想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延安大学的日子里,路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他不仅通读大量文学刊物,还精读《悲惨世界》《红与黑》《唐吉诃德》等外国名著,甚至搜罗许多同学闻所未闻的世界文学作品潜心研读。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咱们写文章的人,不读书或读得少,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要想当作家,就得像牛吃草一样多读多学。”这份“牛吃草”般的积累,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后,路遥在城里以写作为生,可这份纯粹的坚守并未换来物质的改善。女儿路远出生时,他还住在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最终向省作家协会借了一套四五十平米的两居室,才得以接妻女团聚。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曾屡遭退稿,他几乎濒临绝望,投给《当代》时甚至附言:若不刊用,不必寄回,一烧了之。万幸的是,这部作品最终得以发表,并斩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遥曾说:“我是从最底层出来的,起点太低,要改变命运,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包括常人的欢乐和友谊。”他确实将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把文学置于生活、爱情与亲情之上。这种极致的投入,在《人生》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呕心沥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构思《人生》完成后,路遥二十多天没日没夜地写作,让高加林、巧珍、德顺爷爷等人物跃然纸上。初稿完成后,他不仅背着稿子在陕北辗转,还到白云山道观抽签,签曰“鹤鸣九霄”;更带着手稿前往煤矿,给弟弟王天乐完整朗读,念到动情处泪流满面:“弟弟,你想作品首先如此感动我,我相信他一定能感动上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改《人生》时,他一周未曾离开书桌,累了便趴在桌上小憩,困了就伏案而睡,直至修改抄写完毕。这部作品最终不负众望,出版超过25万册,掀起全国范围的“人生热”,并获评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前列。可讽刺的是,成名后的路遥依旧一贫如洗,甚至需要弟弟从煤矿工友手中借500元,才得以赴京领奖。更让他痛苦的是,亲友们纷纷上门求助,要钱、找工作,甚至有文学浪人登门索要路费,让他不堪其扰,只能躲到好友曹谷溪的窑洞里发牢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的巨大成功并未让路遥止步,他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坚信“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于是,他像7岁那年赤手空拳离开故乡般,抛开鲜花与荣誉,从零开始筹备《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制的创作,耗时六年,其中三年都用于准备工作。他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研究结构技巧,翻阅了十年的《人民日报》,手指上的皱纹都被磨平,只能改用手掌翻书;同时广泛涉猎理论、哲学、经济、历史等各类书籍,房间里甚至厕所都堆满资料,以便随时随地查阅。他还深入生活体验,用牛马般的付出,让头脑中的人物逐渐清晰饱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式写作后,路遥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工作计划,每天完不成任务绝不睡觉,写作的房间成了他的“牢房”,唯有晚饭后半小时的散步是唯一的喘息。咖啡和烟是他写作的必需品,可即便如此,他也曾因身无分文,让正在黄河壶口采访的弟弟王天乐紧急赶往榆林送补给。最终,榆林地区的一位领导破例每月为他提供咖啡和烟,坦言“为了家乡优秀作家的创作需要,就犯一次错”,路遥得知后无奈感叹:“咱这人活成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度透支让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稿时,他便已吐血。弟弟王天乐曾痛惜:“我从路遥身上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作家不是人当的。”可路遥始终坚守“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的信念,咬牙坚持到最后。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终于完稿,他猛地将手中的圆珠笔扔出窗外,洗了把脸后看向镜子——镜中的人两鬓斑白,满脸皱纹,憔悴得像个老人。看着自己被文学耗尽的模样,路遥泪流满面,用脚使劲踢着卫生间的门,放声痛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部耗尽他心血的作品,让他在文学上登上巅峰,却也让他的生活彻底崩塌。身体每况愈下,婚姻也走到尽头。他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文学,留给家人的却只有疲惫与疏忽,正如朴树妻子曾说的“你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音乐,把最烂的一面留给了我”,路遥亦是如此,为了文学,他无暇顾及生活的琐碎与情感的经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悲怆落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学殉道者的永恒之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11日,《平凡的世界》斩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可路遥再次面临无钱赴京领奖的窘境。最终,弟弟王天乐四处筹措5000元,才解决了路费、请客及购买100套书籍送人的开销。当王天乐调侃“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时,路遥只说了一句饱含辛酸的“日他妈的文学!”。而那5000元奖金,也在庆功宴上因来者络绎不绝,从一桌加到三桌,最终全部花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期的贫困与超负荷劳作,早已掏空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8月,他彻底病倒,被确诊为肝硬化后期。9月5日转入省城治疗时,已回天乏术。其实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他便已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因此拼尽全力完成创作,只为减少遗憾。11月10日,路遥拒绝治疗,坦言“如果生命只剩下苟延残喘,既忍受痛苦又给大家带来麻烦,那活着还不如死了”;11月11日,他拒绝进食,回望一生,只道“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生活太残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17日,这位把一生献给文学的殉道者,永远离开了这个让他爱过、痛过的世界,年仅42岁。路遥的一生短暂而厚重,他出身底层,却以笔为剑,在文学的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天地;他忍受着贫穷、疾病与孤独,用生命书写平凡人的奋斗与坚守。正如他的弟弟王天乐所说“我知道文学博大精深,但我恨他,我恨文学”,这份“恨”的背后,是对哥哥无尽的心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作家,写生活却不为生活写作,写自己却不为自己写作。路遥便是如此,他不得不写,因为文字是他精神最内在的诉求。他用一生诠释了“文学是什么”,即便答案里满是苦难,也未曾退缩。如今,岁月流转,《平凡的世界》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路遥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以血为墨,殉道文学,用短暂的生命点燃了永恒的文学之光,告诉我们:即便生而平凡,也要为梦想拼尽全力,这便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