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爽)遇上冯研院的秋

静静地

<p class="ql-block">要问我到天津旅游,首选去的地方是哪里?我的回答是:与冯骥才有关的地方。我希望去看看他的公馆、他的收藏、他做非遗保护的成果。其次我还想去看看,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其他景点则能看多少是多少。</p><p class="ql-block">对冯骥才感兴趣,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年看他的同名小说电影《神鞭》,至今有印象。之后读他的《三寸金莲》《倾听俄罗斯》等,成为他的忠实读者。近些年,闻听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我非常敬佩。</p> <p class="ql-block">天津的行期定在10月下旬。我查阅资料重新了解冯骥才,读他的“甲戌天津老城踏访记”。我向“豆包”询问:天津冯骥才公馆在何处?回答说:“天津冯骥才公馆一般是指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地址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内。”我简直喜出望外,向往的两个地方竟然合二而一,竟然一次行程可以满足两个心愿。我真想立马就飞去天津。</p><p class="ql-block">出发前的10月19日,见到天津大学公众号发文:“红叶季开始!天大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等你来!”这似一道深情地呼唤直抵我心。我满心欢喜地打开微信小程序,找到“参观天大”,兴奋地输入自己的信息,开始提前七天的预约参观,心想总会碰上一天能预约上。结果我到天津仅有的日子均“预约已满”。哎,要进天津大学好难。</p> <p class="ql-block">可是,19日的公众号真让我眼睛放光,天津大学秋色尤其美的地方,就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冯骥才博物馆。那里有全国高校最美的红叶墙,10月下旬恰好能观赏到爬山虎红透明亮的美景,还有以“秋实”为主题的红叶季活动。</p><p class="ql-block">这让我坚定:若到天津遇上了秋,千万不要错过冯研院。我与先生商量,再想想办法,尽量争取能去天津大学。先生也说,若得到一个进校名额,一定让我去;若两人都能去,即使是飞机刚落地天津,我们也可以立马奔赴冯研院;若达成愿望的时间靠后,我们可以改签返程机票。去冯研院,我们都迫不及待了。</p> <p class="ql-block">我勉为其难地再次找陈同学。我将预约失败、天大公众号的信息、去天大的心愿,一并告诉。但也告诉他不必勉强,我说:“现在大学管得严,可以理解。天大对市民和公众是友好的,有预约参观机制,虽名额比较少。”陈同学回话帮我联系看看。</p><p class="ql-block">等待几个小时后,好消息来了,陈同学联系有了着落。我却生怕出现意外,急不可待地说:“我到天津的第二天就去天大。”“曹老师,我给您落实的是26号下午,那天是红叶季活动正式开始,说不准冯骥才还会到现场。”我听得欣喜若狂,心细的陈同学帮我考虑了最好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终于跨入天津大学。顾不上在东校门和北洋纪念亭打卡拍照,穿过梧桐大道,直径奔往冯研院和冯骥才博物馆。这是10月26日下午两点钟,像过节一般的第七届“红叶季”活动已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迈入庭院,满壁红叶似巨幅画卷紧紧吸引住我们。湛蓝天空之下,我们睁大眼看,红叶如绽放的花朵,绚烂耀眼;眯着眼看,红叶如氤氲的胭脂,朦胧柔和。一枝枝爬山虎,脉络清晰地向前伸展着,满墙红叶仿佛流动起来;一些接受阳光宠爱较迟的叶片,还身着绛衣披着绿衣垂着幕帘,与红叶交相辉映。高大的乔木以满冠金黄的树叶,与一院秋红绝配搭色。俯看脚下,落叶满地,俯拾即是的红叶,铺成了地毯。</p> <p class="ql-block">前来赏秋的人络绎不绝,庭院里人头攒动,人们笑脸上映着秋的红色。澄心池畔,围观节目演出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冯研院学生正在朗诵《洛神赋》,后面的节目还有乐队演奏、古琴独奏等。一些小学生捡拾红叶拼五星红旗、一些学生伏在《神鞭》雕塑基座上写着红叶诗、一些青年坐在红叶墙下,依托膝盖写信,“写给明年的自己”的书信。写完后他们会将信签装入信封,投进博物馆信箱,待来年的“红叶季”亲手取回,浪漫的写信方式很受欢迎。红叶季活动热烈而生动。</p><p class="ql-block">几尊造型各异神采生动的雕塑《老子》《李白》《天马》《神鞭》《徐志摩》,是庭院里的艺术大作。我伫立在《徐志摩》铜像前,读着基座上那首熟悉的《再别康桥》。隐隐约约听见一位长者徐徐的声音:“徐志摩就在这里读大学……”我寻声望去,几位青年围着白发长者,缓缓挪着步子。我没敢相信自己半听到的话语是否准确,但很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告诉先生我的耳闻,他也惊奇,让我当晚就查找资料。一番搜索后,一段神奇的故事呈现眼前。冯骥才为徐志摩立像,动因一是闻听徐志摩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岁至20岁之际(1916-1917年),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求学,他不仅是天大的校友,也在天大留下了诗的种子。动因二是2013年,冯骥才去剑桥国王学院访学,在康桥河畔的绿茵草地里,看见一块汉白玉诗碑,上面刻有中文《再别康桥》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冯骥才在《缘何为徐志摩立像》一文中写到:“他轻轻地走了,我让他重重地回来。我不想叫人看出很'刻意',我希望就像一个世纪前,诗人偶有所思,步履稍停,但这一停,就永远停在北洋的文化史里了。”</p> <p class="ql-block">天津大学也何其有幸遇上冯骥才。这位一米九二高个的天津人,将他的人文理想,扎根在天津大学的土地上,将他的社会担当,付诸在办好研究院的实践中。冯研院成立20年,已培养出一批保护非遗的研究人才,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已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天津大学,我们遇上冯研院的秋,看到大自然馈赠的红叶之美。我们还闻到冯研院的艺术气息之美,感受到人文情感之美。我们更看到天大与剑桥轻轻地遥相挥手,幻化为秋天的一抹云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