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三杰"

暖春

文/联/画/暖春 <p class="ql-block"> 对 联</p><p class="ql-block">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上联:午夜难眠弄白宣细描淡染画丹青水墨相拥</p><p class="ql-block">下联:心底无疆藏世事前思后想佩英雄两袖清风</p><p class="ql-block">横批:感佩英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杰"遗风</p><p class="ql-block">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 午夜的月光穿透窗棂,在案头的白宣上洒下一层清辉。辗转难眠时,指尖摩挲着刚完成的水墨《石瑛像》,笔墨间的风骨与阳新土地的厚重渐渐交融。这片鄂东南的沃土,曾孕育出无数仁人志士,而吴国伦、王伯超、石瑛三位先贤,如三座灯塔,在岁月长河中照亮着后人的心灵。他们以文立骨、以廉修身、以忠报国,用一生践行着文人的操守与士者的担当,成为刻在阳新人心底最敬仰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新古称兴国,自古便有“山水毓秀,人文鼎盛”之称。长江支流富水穿境而过,携带着巴楚文化的灵秀与中原文化的厚重,滋养出这片土地独有的人文气息。明朝中叶,吴国伦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作为“后七子”之一,他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高举复古大旗,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笔为刃,划破当时文坛的浮华文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的吴国伦便显露出过人的才情,《明史》记载其“弱冠举于乡,才气横溢”。但他的文人风骨,远不止于笔墨间的才华。为官期间,他因反对严嵩奸党,被贬谪西南蛮荒之地,却始终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云南、贵州任职时,他深入体察民情,写下“蛮烟瘴雨里,犹有汉官仪”的诗句,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更彰显了不改其志的坚守。晚年归乡后,他在阳新创办“兴国学社”,讲学授徒,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让文风在故土绵延不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品读吴国伦的诗文,总能感受到那份“文以载道”的严谨。他的《甔甀洞稿》中,既有“万里投荒去,孤臣此路难”的慷慨悲歌,也有“故乡千里外,朝夕梦魂间”的乡愁眷恋。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每一句诗都饱含家国情怀。这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如同富水河畔的磐石,历经千年风雨而愈发坚定,成为阳新学子治学的典范。如今在阳新三中的校园里,仍能看到学子们诵读其诗文的身影,那份严谨求实的学风,正是对先贤最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吴国伦以文韵滋养了阳新的人文根基,那么王伯超则以忠魂铸就了这片土地的精神脊梁。这位近代爱国志士,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奔走呼号。青年时期的王伯超,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革命洪流。他曾辗转于武汉、上海等地,联络爱国志士,传播革命思想,为推翻封建帝制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动荡的岁月中,王伯超始终坚守“报国不分难易,忠君(此处“君”实指国家与人民)不计生死”的信念。即便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也始终大义凛然,写下“头颅不惜抛千次,难改家国赤子心”的绝笔。这种对国家的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他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阳新大地上深深扎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阳新的烈士陵园中,王伯超的墓碑静静矗立,前来瞻仰的人们总能从那段峥嵘岁月中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他的忠诚,如同富水奔腾不息的浪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阳新人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和平时期的建设奉献,阳新人身上那份忠诚担当的品质,都与王伯超的精神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在阳新的人文星空中,石瑛的清廉之光尤为璀璨。这位被后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的先贤,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用行动诠释了“为官者当为民做主”的真谛。石瑛早年留学欧洲,学成归国后,拒绝了北洋军阀的高官厚禄,毅然投身国民革命。历任南京市长、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等职期间,他始终坚守清贫,廉洁奉公,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石圣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担任南京市长时,石瑛布衣蔬食,出入从不讲究排场,甚至自己动手种菜以补贴家用。有人送礼行贿,他一概严词拒绝,留下“公生明,廉生威”的为官箴言。他曾说:“为官者,当如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这种清廉自守的品格,在腐败丛生的旧中国尤为可贵。卸任时,他身无长物,仅带着几箱书籍与衣物,真正做到了“来时两袖清风,去时一身正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瑛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为官之道上,更融入了他的家风传承。他教导子女“宁为布衣,不做贪官”,其后人也始终恪守清廉家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如今,阳新的石瑛故居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的人们通过那些泛黄的史料与实物,感受着先贤的清廉风骨。这种“一钱太守”式的美德,如同富水的清泉,滋养着阳新的政治生态,成为当地为官者的精神标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午夜的墨香渐渐散去,《石瑛像》上的笔墨愈发清晰。吴国伦的严谨、王伯超的忠诚、石瑛的清廉,如同三颗星辰,在阳新的历史天空中交相辉映。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以己之力,为家国担当,为百姓谋福。这份精神,如同富水河畔的常青树,历经岁月沧桑而愈发繁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新三中的校园里,晨读的钟声每天准时响起,学子们在琅琅书声中汲取着先贤的智慧;富水两岸,勤劳的阳新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践行着三杰的精神,用双手建设着家乡。这片土地因他们而厚重,这份精神因传承而不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都如平凡的笔墨,难以成为彪炳史册的先贤,但心中那份对英雄的敬仰,那份对美德的追求,却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初心。吴国伦的文心、王伯超的忠魂、石瑛的廉骨,早已融入阳新的山山水水,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步履匆匆时,不妨停下脚步,回望那些照亮岁月的身影,让三杰精神如笔墨般,在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不负时光,不负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