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唐家闸

张西林

<p class="ql-block"> 走 过 唐 家 闸</p><p class="ql-block"> 张 西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夙愿,而今一朝梦圆。</p><p class="ql-block"> 知道南通有个唐家闸,是上世纪1965年的事了。那年我刚初中毕业, 面临中考。我父亲曾打算,让我报考南通棉花加工技术学校。这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专门培养棉花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之所以有这种想法 ,主要因为我母亲是东台轧花厂的一名机修工。父亲想我学成归来后,继续母亲机修工作,“子承母业”。当时知道,这所学校是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面向全省棉花加工单位开办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为棉花加工培养技术骨干和工程技术人员,校址在南通市唐家闸。后来因为东台县中学优先录取,因此,我进了东台县中学高中部继续读书了,与南通棉花技术加工学校失之交臂,然而我却记住了唐家闸。此后,时常想游览一下唐家闸,寻访曾经向往的学校。然,往往不遂人愿,去唐家闸终成我心中的一种纠结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唐家闸古镇地处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原属港闸区,得名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当时通州知州郑重在通扬运河的唐家坝上叠石造闸,称为“唐家闸”,古镇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大生纱厂及配套企业(如资生铁厂、广生榨油公司等),形成完整工业区,被誉为“小上海”‌。唐家闸古镇有着许多的重要近代工业遗存,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p><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后的一个上午,我们驱车近百公里,来到了唐家闸古镇,浮光掠影,匆匆走过唐家闸。唐家闸古镇依傍着通扬运河,这里完整保留了工业区、商业街、仓库、工人住宅及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展现了近代工业城镇的独特格局‌。来到唐家闸的初衷是寻觅那座棉花加工技术学校。后来得知,原校址已经开办了其他的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很是遗憾,满心惆怅。但是,既然来到这里,何不在古镇转转,寻觅一下“中国近代工业遗存”呢!</p><p class="ql-block"> 唐家闸坐落于长江和通扬运河之间,通扬运河从唐家闸古镇中间流过。地理位置给了唐家闸以通江达海的便利。一架钢铁大桥横跨在通扬运河之上,为唐家闸运河两岸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桥的东南角有着一方广场,平整的广场背面种植着许多参天大树,像一道巨大的绿色屏幕,环绕着广场,绿色屏幕的中间,有一尊白色的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就是唐家闸近代工业的奠基人张謇。张謇的雕像安详,自然,俯视着唐家闸这方宝地,俨然在审视着他所创办的众多的实业公司。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史中,张謇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张謇,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他曾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状元,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考中状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他在南通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为南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兴起,清廷灭亡,1921年张謇曾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他还曾来东台、大丰等地考察,组建大赉公司,劝导沿海灶民“废灶垦植”。当时,沿海平民以烧海煮盐为生,他劝导灶民,废弃盐灶,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一方面为其大生纱厂扩增棉花基地,另一方面,种植棉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他的实业救国的功绩,成了唐家闸古镇的宝贵遗产,理应受到南通人民,特别是唐家闸人们的纪念和尊崇。</p><p class="ql-block"> 由广场向南,沿着通扬运河边的市南路,有一段不长的路段,这里保留了当初张謇创办实业的、由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一座坐西朝东的、红砖西洋式样的两层建筑,已经历经了百年的沧桑,仍然像精神矍铄的老人,屹立在通扬运河边上,展示着时代的变迁。俗话说得好,“要得富,先修路。”张謇在唐家闸创办实业,就先修路,这条路就是水路。1903年,张謇在此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开通了多条航线,人员往来,棉花,大豆、菜籽,棉纱、布匹、油脂等原料和产品由此进进出出,运通全国各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幢建筑里主要保留了大达轮船公司的旧址,大门对面,铁锚高耸处,是轮船公司的码头。百年前的景象似乎呈现眼前,这里曾经帆樯林立,汽笛震耳,人声嘈杂,力夫背驮大生纱厂的棉纱布匹,杠棒抬着广生油厂的油筒,装载船上,远销各地。在这里还保留着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的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而广场对面,一幢高大的厂房,已经有了120的历史了。这幢建于1904年的建筑,虽然墙壁已经斑驳,然而,西式的门楣依然保存完好,它就是广生榨油厂的仓库,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的历史建筑。它的对面是一排排二层楼的工房,工房是大生纱厂的建筑遗存,乃大生纱厂为解决员工住宿所建。楼上为宿舍,楼下为生活间,楼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批间,作厨房用。可见当初的设计考虑很周到,也很人性化。这些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保存完好,现在还可以开放,供游人参观。沿着工房信步前行,一幅高大的标牌矗立在马路边,大红数字“1895”格外醒目,这里是“1895南通文化创意园”。一条笔直的柏油路直通一座广场,里边黄金竹摇曳生姿,碧绿的竹叶,金黄的竹竿,点缀出文化气息。这里原是工厂区,虽然不再有轰鸣的机器声,虽然不再散发油脂的香气,但是,高大的厂房,硕大的储槽,高耸的烟囱证明了这里曾经的经历,似乎闻到了菜籽油诱人的香气,似乎看到了固本肥皂聚散的泡沫。如今它变身加入文化圈,然而人们还会记得它是脱胎于那段历史里的工业基地。</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了更集中反映上世纪初,民族资本兴办工业,实行“实业救国”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在通扬运河沿岸的南市路侧,塑有若干组雕塑进行了记载。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的马路对面,有一条绿色的长廊,这条三、四百米的长廊,展示这一组组雕塑,向游客或寻古者诉说着历史故事。一位西方绅士,手拿一份报纸。报纸乃是一份美国的英文报纸,1918年,报道了南通纺织技术学校的事迹。可见,那时南通的纺织业的兴起,已经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注意。这些雕塑中,有介绍大生纱厂第一台新型织布机诞生的;有介绍南通通明电器公司的;有介绍机械碾米的。码头边的雕塑,竖立着的是沉重的铁锚,它向人们诉说码头曾经的繁忙和兴旺,搬运工人肩抬广生榨油公司沉重的油筒,进行装卸作业;纪念1899年大生纱厂第一批产品—棉纱的产出;蚕桑染织、水利公司、电话公司、电气公司……,都雕刻在这里,雕刻在唐家闸的历史里,也记录在张謇实业救国的历史功绩里。</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归途在即,恋恋告别南通唐家闸。初次游览此地,怎奈时间急迫,只能算是路过,不及细细嘴嚼它的兴衰历史,不及了解它的前世后身。然而,我相信,有着深厚近代工业遗存的基础,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唐家闸会发展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2025.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