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6年的夏天,刚满十八岁的小李背着铺盖卷,踏上了下乡知青的路。田埂上的晨霜、稻田里的泥泞,是他青春里最深刻的印记。“那时就想着,把地种好,日子总会有奔头。”他跟着老乡学插秧、割稻,手掌磨出厚茧,却从没喊过累。</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知青返城政策落地,小李进了城里的机械厂,成了一名车床工人。机床的轰鸣声里,他从学徒做起,跟着老师傅钻研技术,别人下班就走,他总多留半小时琢磨图纸。凭着这股韧劲,他很快成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手里车出来的零件,精度从没出过差错。</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 岁那年,机关招临时工,看重他踏实肯干,小李被借调到办公室以工代干。看着同事们写材料、办业务,没上过大学的他心里发慌:“不能总靠‘蛮干’,得有真本事。”于是,他报了夜大,每天下班揣着饭盒就往学校跑,深夜在台灯下啃课本、做笔记。三年后,他顺利拿到大专文凭,又凭着过硬的考试成绩,通过了录干考试,正式成为机关干部。</p><p class="ql-block"> 从办事员到科员,再到科室负责人,老李一步一个脚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李已变成老李称呼了</span>。他总说:“干工作就像当年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遇到难题,他就翻政策文件、找老同志请教;对待群众,他耐心细致,把每件事都办得明明白白。一晃四十年过去,当年的青年变成了鬓角染霜的“老李”,退休时,工龄恰好40年。</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老李没闲着,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报了书法班,每天清晨在公园的石板上练毛笔字;周末约上老同事爬山、下棋,偶尔还跟着社区志愿服务队去敬老院帮忙。“年轻时忙工作,没顾上培养爱好,现在正好补上。”他笑着晃了晃手里的书法作品,纸上“老有所乐”四个大字,写得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风雨兼程,从田埂到工厂,从机关到退休后的悠闲时光,老李的每一段经历都藏着“踏实”二字。这四十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个普通人用努力书写的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