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逝去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王治利(陕西府谷)</p><p class="ql-block"> 2020-09-07</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老脑筋赶不上新形势。一点不错。</p><p class="ql-block"> 刚解放,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可这个主人一穷二白。广大中国农村尤甚。</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时,农村人见得世面少,吃的穿的用的大多是自产的。吃的主粮黄米谷米是地里种得谷子糜子、用石磨石碾子加工出来的;蔬菜水果都是自家的水浇地中结出来的。穿的是老土布,要种棉花麻,自己纺线织布,很粗糙厚重也耐忙,适宜生产劳动;用的农具家具全要自己造,或请附近的铁匠木匠毡匠油画匠,建造土窑洞或石窑洞要用石匠,盖房子有木匠和砖瓦匠;大姑娘小媳妇要个花布胭脂要从走村串户的担担子的货郎;用黄油点灯,那是真正的灯光如豆;后来才有了煤油灯,可用的少。</p><p class="ql-block"> 从大原等大城市来的都是“洋货”,主要是单色的机制的布匹,光滑整洁,手感很好,叫洋市布,就很稀罕了。这个洋布,看得人多,买的人少。附近村子的大户人家开着油坊酒坊还有醋酱作坊,秋冬农闲时赶着笨重的大木轱辘牛车来收购油籽,是记账式的,不给钱,折合成油,来年榨出油给油。</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城市兴起了“三转一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还有收音机,成为家庭富裕生活美满幸福的象征,也成为年轻姑娘嫁人的彩礼,男方拿出几样中的一两样也挺好的。这些对农村人来讲,还是遥不可及的。</p><p class="ql-block"> 农村缓慢地有了些改变,有了新式的运输工具一—平板车,轻便快捷,省时省力,来去方便。贫下中农手中有了红宝书,即《毛泽东选集》四卷本。</p><p class="ql-block"> 一根根木头电线杆翻越万水千山,架到四面八方,广播通到了村子里,一般是几毛钱的纸片片喇叭,高级一点的是铜腕子喇叭,大队部有高音喇叭,把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通过早中晚三趟广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送到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广播也像打鸣的鸡、报晓的时钟一样,人们从早上喇叭广播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种地打坝修梯田,田间地头学《毛选》,读报纸学社论,早请示晚汇报,晚上广播结束后,人们也上床休息睡觉。</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办起了初级小学,孩子们可以就近读书识字学文化,老师是本村的有文化的人,像社员一样赠工分,只是一个成年男劳力十分,老师风不吹雨不淋太阳晒不着,只给八个工分。为了普及文化,老师成为扫盲夜校的老师,学生是刚放下锄头,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人。</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农村开始动员当地老百姓义务修通乡通村公路,全靠人力修路,道路自然七高八低弯弯曲曲,很不成样子,可出行的路越来越宽阔平直了。好在那时一天也见不到一辆车,四吨的解放车老远就传来它那独特的声音,扬起一路滚滚黄尘,路边锄地的农民驻足观看,稀罕得很。</p><p class="ql-block"> 电话也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延伸到生产大队,只是看得多,接打的少,你急她不急,有事时摇把子电话老打不通,还不如跑路去得快。</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有了第一台农机一十二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带斗可拉庄稼运输,带犁铧可耕地播种,秋收时节还可以拉着大碌碡碾庄稼。当拖拉机开到村头,全村老少都跑来看热闹,人们都沸腾了。</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开始家家户户箍新窑洞。年轻人要成家,几代人挤在一个土炕上,终究不是办法,都是一个穷字穷怕了。现在人背车拉,将沟底的打好的石头运到村里来,箍起新窑洞,乐在心里头。石匠木匠泥瓦匠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八零年左右村里通了电。因为地处从县里来到乡镇的必经之路上,近水楼台先得月,村民们强烈要求下,供电部门答应了这个请求,将主干线架到村头,到户的费用全部由村民自己解决,按人头和户数五五分摊,一家大约要出两三千元。村子并不富裕,只是不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稍微有了点余粮。东家凑西家借总算凑齐了这笔巨款,明晃晃的电灯晃得人眼都睁不开。</p><p class="ql-block"> 这个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老一辈人还要继续学习,才能迅速适应新形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