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欢历史,就想了解各个历史朝代。喜欢大清历史。或许从看过的宫斗开始,又可能是努尔哈赤的十三铠甲到千军万马,把中国的疆域最大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两天时间读了袁恒毅的《清史原来很有趣》,简明扼要的从大清入关,到一代代君主执政中原,有兴到衰的过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也中国是历史上第二个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统一政权,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清朝历经十三朝十二帝,每个朝代的血腥更换,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空前绝后的开疆扩土,思想文化的钳制,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不平等条约的签署…,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专制帝制统治的最后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努尔哈赤创建大清以来,前几代人用了100多年的付出,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可谓“跃马中原,扶摇直上”。特别是康熙爷,他一生通过军事、外交与怀柔政策,将边疆地区有效整合,奠定了现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其好学和勤政(每日凌晨理政)成为帝王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平内乱,收复台湾,外蒙,西藏,奠定现代中国版图雏形。学习西方数学、天文学,主持绘制《皇舆全览图》(中国首幅科学全国地图)。他的一生也有错误的决定,像禁海就大大限制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学习西方科技仅停留在个人兴趣层面,未引导社会变革;晚年吏治腐败与继位危机暴露出传统专制体系的固有缺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说康熙爷的孙子乾隆,</p><p class="ql-block">乾隆时代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它是中国古代王朝辉煌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中国古代史视角看, 他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他继承了前代的基业并将其推向极致,文治武功,疆域辽阔,社会繁荣,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诗作最多的皇帝,堪称“十全老人”(他自己评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全球史和近代史视角看, 他是一位关键的“责任人”。在他统治的60多年里,西方世界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而乾隆却沉醉于“天朝”的旧梦。他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思想禁锢政策,使得中国在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军事思想和经济体系上全面落后于西方,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屈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是一位能力极强、功绩卓著,但同时又眼光狭隘、贻害深远的皇帝。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船长,驾驶着“大清”这艘巨轮,在风平浪静的传统海域里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却对远方正在酝酿的暴风雨视而不见,甚至亲手锁死了船舵。他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外表光鲜、内里却已开始腐朽的帝国,以及一个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几乎毫无准备的古老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评价乾隆,不能只看他统治下的“盛世”光环,更要看到他如何亲手为这个“盛世”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清的历史,结束在垂帘听政,实际掌控朝政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手里。当然大清的衰退不是她一生把持朝政决定的,是必然的结果。用现代史学视角,当代学者对她的评价逐渐跳出“祸国殃民”的单一评价,慈禧的统治轨迹折射出传统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深刻困境,其个人能力与时代局限的碰撞,最终未能阻止王朝的衰亡。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领导人的决策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超越个人权力维护,才能真正引领国家走向富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纯粹个人认知,个别评价仅代表个人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