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崩盘启示:盛世古董,乱世真金

杰子美篇

<p class="ql-block">古玩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万亿估值一夜缩水,全国超千家古玩城集体倒闭,空置率突破60%,曾人声鼎沸的潘家园、郑州古玩城沦为“鬼市”;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率与均价连续四年下滑,2025年全球拍场成交价破亿元的拍品仅剩49件,中国内地颗粒无收;百万枚真古钱币论斤贱卖,藏家“割肉”离场却欲哭无泪。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崩盘,实则是多重因素长期交织的必然结果,既暴露了行业深层顽疾,也印证了“盛世古董,乱世真金”的古训,预示着行业转型重构的开始。</p><p class="ql-block">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各行各业利润收缩,消费者收入减少甚至耗尽积蓄,对古玩这类非必需的高消费文化产品需求大幅萎缩。经济不稳定期,人们更倾向于保守投资,古玩市场的投机性需求近乎归零,而急于变现的藏家大量抛售藏品,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推动市场价格持续下探。国际格局多极化带来的地缘冲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共同构成了古玩市场崩盘的宏观背景,让“乱世藏金”的现实逻辑再次凸显。</p> <p class="ql-block">法律与政策的修订则打破了行业原有平衡,成为供需失衡的直接推手。一方面,部分此前受限的古玩艺术品获得合法入市资格,市场供给量激增;另一方面,消费群体并未同步扩大,反而因经济下行、信任危机持续缩水,直接导致价格跌破购进成本,藏家亏损严重。同时,政策对文物交易灰色地带的规范整治,虽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却也短期冲击了市场活跃度,让依赖违规交易的从业者难以为继。</p><p class="ql-block">假货泛滥与鉴定体系崩坏是压垮市场的核心稻草。江西樊家井的官窑仿品年产量是真品的数万倍,河南烟涧村的青铜做旧技术能骗过光谱仪,市场上90%的“明代青花瓷”实为化学做旧仿品,甚至耿宝昌、马未都的鉴定证书都能批量伪造。更严重的是,部分专家受利益驱动,明知80%的拍品为赝品,仍收取藏品估值8%的认证费背书,电视鉴宝专家频频“翻车”,形成“造假—鉴定—拍卖”的黑色三角。专家权威性丧失、鉴定标准缺失,让古玩爱好者“谈假色变”,彻底不敢轻易入市,市场信任基础完全崩塌。</p> <p class="ql-block">电商数字化浪潮与行业垄断共同冲击着传统古玩业态,形成双重绞杀。抖音、快手等平台降低了交易门槛,无租金压力的线上商家以低价冲击传统古玩城,直播间单场卖出5000条“古玉手串”的乱象屡见不鲜,部分主播伪造身份、承诺回收后注销跑路,进一步恶化市场环境。而拍卖巨头的垄断则加剧了民间藏品的流通困境,“来源不明即原罪”的潜规则让大量民间精品无法入市,巨头掌握定价权后刻意打压民间藏品价值,形成“官方天价、民间低价”的畸形格局。此外,“稀缺性神话”的破灭也重创市场——曾被宣称全球仅300件的元青花,如今经各地博物馆新发现,真实数量已超1200件,利益链条编织的谎言被彻底戳穿。</p><p class="ql-block">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让市场失去增长动力,消费代际更替导致新鲜血液持续断层。比起传统古玩,年轻人更青睐潮玩、手办等新兴文化产品,对古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缺乏兴趣;而老年藏家历经多次“踩坑”后,消费愈发谨慎。供需两端的代际断层导致市场缺乏新鲜血液注入,消费群体持续萎缩,进一步加速了市场低迷。</p> <p class="ql-block">古玩市场的崩盘并非行业终结,而是一场迟到的“刮骨疗毒”。未来,行业需从根源上重建信任,建立透明的交易体系和严格的鉴定标准,打击造假与虚假鉴定,让“文化含量、工艺价值、传承路径”成为收藏核心标尺;同时,要适应数字化趋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既保留线下鉴赏的核心体验,又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线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更要挖掘年轻群体需求,推动古玩文化与现代创意、科技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大众。器物有价,文明无价。这场调整对坚守信誉、具备专业眼光的经营者与收藏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待市场泡沫褪去、乱象肃清,古玩艺术品行业必将告别投机狂欢,回归文化本质,在“乱世”的沉淀中迎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周期,而守护文化、重建市场的前提,正是正视这场崩盘背后的深层问题,让行业在转型中回归理性与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