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裹尽烟火色,沪上流年映家心——评电影《菜肉馄饨》

如鱼饮水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0804664</p><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如鱼饮水</p><p class="ql-block">“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笔下的怅然,在上海的梧桐浓荫里化作一碗温热的菜肉馄饨。电影《菜肉馄饨》以上海石库门的烟火气为底,借周野芒、潘虹等沪籍演员的传神演绎,将老龄化社会中空巢老人的孤寂、独居者的守望、亲子代差的隔阂,都藏进馄饨的褶皱里,温柔诠释着“人生就像一本书,总要翻到最后一页”的生命哲思,字里行间满是软糯婉转的上海腔调与直抵人心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上海底色,是刻在肌理里的精致与市井。镜头下的老城区,石库门的青砖黛瓦被岁月浸得温润,墙面上的爬山虎顺着窗棂蔓延,与阳台上晾晒的时装相映成趣;菜市场里,卖菜阿婆的竹篮里堆着水灵的荠菜,“阿拉荠菜新鲜额,包馄饨最嗲了”的吆喝声,与生煎铺的“滋滋”声交织成最鲜活的晨曲;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老人们举着写满子女信息的纸牌,沪语的寒暄、讨价还价与偶尔的争执,构成了老龄化社会的独特图景。老汪家的老房子里,餐桌擦得锃亮,素娟生前用惯的檀香皂摆放在橱柜最显眼的位置,这些细节像老上海的月份牌,勾勒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也让“家的味道”有了最妥帖的载体——它藏在石库门的门窗里,躲在弄堂的烟火中,更融在上海人对生活的那份执着与讲究里。</p> <p class="ql-block">上海方言的运用,是影片最动人的灵魂。软糯婉转的语调如流水般淌过剧情,让每一句台词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周野芒饰演的老汪说“阿拉素娟包馄饨,肉要选前腿,荠菜要手挑,一点老根都不能有”时,尾音微微上扬,满是对亡妻的思念与老上海人的执拗;在老汪的臆想中,潘虹饰演的素娟在轻声劝诫“侬别逼小汪太紧,年轻人的日子要自己过”,“侬”字拖得绵长,藏着温柔的体谅;茅善玉饰演的美琴笑着打趣“阿拉小囡条件老好额,就是伊太忙了”,腔调鲜活灵动,透着矜持的热络;陈国庆饰演的老金拍着老汪的肩膀说“兄弟,子女的事急不来,阿拉先喝杯茶定定神”,闲话里满是熨帖的关心。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方言,没有晦涩的隔阂,反而像一杯温吞的大麦茶,暖胃又暖心,让“家的味道”在语言的韵律里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一众沪籍演员的表演,如同一颗颗饱满的馄饨馅,让影片的情感张力直抵人心。周野芒饰演的老汪,是典型的上海退休工人,寡言却深情,将对亡妻的思念与对儿子的牵挂都藏在沉默的皱纹里。他每周六都会雷打不动地买好新鲜的荠菜和猪肉,习惯性地包两份馄饨,一份给儿子,一份自己慢慢吃;他的衬衫永远熨得平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哪怕去相亲角给儿子物色对象,也会把皮鞋擦得锃亮。周野芒的表演克制而有力量,将空巢老人的无助与深沉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疼不已。</p> <p class="ql-block">潘虹饰演的素娟,虽只存在于老汪的臆想中,却成为影片的精神内核。她穿着优雅得体,笑容温柔,每次出现都伴着淡淡的馄饨香,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老汪的孤独岁月。潘虹的表演空灵而细腻,潘虹没有过多的台词,却通过眼神的流转与肢体的姿态,将素娟的温柔与通透演绎得恰到好处,让“家的味道”有了具象的载体——那是亡妻留下的馄饨配方,是刻在记忆里的烟火气息,是支撑老汪走过孤独岁月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徐祥饰演的小汪,是代差冲突的缩影。徐祥将年轻人的浮躁与疏离演绎得十分真实:小汪对父亲去相亲角帮自己物色对象的行为十分反感,直言“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侬勿要瞎操心”;但在得知父亲出现了心理偏差,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时,小汪开始审视母亲去世后,自己与父亲的相处模式,他的眼神从最初的不耐烦,慢慢转为愧疚与动容。他第一次静下心来为父亲包馄饨,学着母亲的手法调馅收口,徐祥精准捕捉到了年轻人的成长与转变,让代差不再是尖锐的矛盾,而是可以通过理解与陪伴慢慢消融的隔阂。</p> <p class="ql-block">茅善玉饰演的美琴,是相亲角的“热心肠”。她天天泡在相亲角,既为女儿物色对象,也帮着身边的老伙计们牵线搭桥。茅善玉作为沪剧名家,将美琴的温婉与通透演绎得恰到好处:她会给老汪支招“介绍对象要讲技巧,别光说条件,要讲讲小汪孝顺、会做饭”;会安慰失意的阿芳“好男人总会遇到的,侬这么好的条件,别怕”;会在大家一起包馄饨时,念叨“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馄饨,热热闹闹的,才是过日子的样子”。她的表演自带沪剧的韵律感,一言一行都透着上海女性的温婉与善良,让“家的味道”从血缘亲情延伸到邻里温情,成为老龄化社会里的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王琳饰演的阿芳,是独居女性的另一种写照。她衣着光鲜,性格爽朗,在相亲角为自己物色伴侣,也热心地帮老汪给儿子介绍对象。王琳将阿芳的独立与柔软刻画得十分鲜活:她会在相亲时直言不讳自己的要求“要有责任心,能一起过日子”,透着上海女性的通透与果敢。王琳的表演层次丰富,将女性的强势与内心的柔软完美融合,让观众看到了独居者的坚韧与对“家的味道”的深切向往。</p> <p class="ql-block">陈国庆饰演的老金,是老汪在相亲角结识的好友。他性格开朗,幽默风趣,退休后便成了相亲角的“常客”,帮着各路亲戚朋友物色对象,自己却看得很通透。陈国庆将老金的热心与豁达演绎得活灵活现:他会打趣老汪“兄弟,侬比自己相亲还上心,真是个好爸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沪语的调侃里藏着人生智慧。陈国庆的表演接地气又充满温情,让观众看到了老年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也让“人生就像一本书”的隐喻有了温暖的注脚——哪怕翻到最后一页,也能遇到新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影片对“代差”与“亲情”的探讨,没有停留在尖锐的冲突上,而是通过一碗馄饨的流转,展现了情感的和解与回归。小汪在了解到父亲的孤独后,慢慢学着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甚至会主动和父亲聊起工作上的事,让老房子里重新充满欢声笑语。老汪也在与阿芳、美琴、老金等人的相处中,逐渐明白“家的味道”不仅是血缘的羁绊,也可以是陪伴的温暖。他不再一味地催促儿子结婚,而是学着尊重儿子的选择,同时也开始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慢慢打开心扉接纳新的可能。这些细腻的情节,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让观众明白:代差的鸿沟从来不是无法逾越的,只要愿意放慢脚步,就能读懂长辈的牵挂;亲情的疏离从来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忽略了彼此的需求。“家的味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配方,而是岁月沉淀后的理解与陪伴,是无论走得多远,都能让你安心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人生就像一本书,总要翻到最后一页”,影片对这句哲思的诠释温柔而通透。人生无论精彩与否,都要从容翻阅,既要珍惜过去的回忆,也要拥抱未来的可能。影片的结尾,春日的阳光洒在弄堂里,老汪、阿芳、老金、美琴等人围坐在一起包馄饨,小汪与女朋友也加入其中,嬉笑声与沪语的闲谈声交织,热气腾腾的馄饨香弥漫在空气中,鲜香的味道在舌尖蔓延,那是家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也是人生最后一页最温暖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菜肉馄饨》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力量的电影,它以上海文化及方言为背景,用一碗馄饨串联起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议题,借沪籍演员的精湛表演,让“家的味道”成为跨越代差、慰藉心灵的温暖纽带。影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却在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中,触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发展得多快,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不要忘记长辈的牵挂,不要忘记“家的味道”是什么模样。因为人生这本书,无论翻到哪一页,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而那碗热气腾腾的菜肉馄饨,就是刻在记忆里最珍贵的乡愁与牵挂,是岁月赠予的最温柔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