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4日,我开始了福建省的国家AAAAA景区南靖土楼之旅。</p><p class="ql-block">南靖县是中国传统夯土民居系列中,圆形与方形土楼最集中的地域之一。</p><p class="ql-block">南靖土楼主要集中在书洋镇周边,主要景区:云水谣古镇、河坑土楼群和田螺坑土楼群等。</p><p class="ql-block">《花木兰》、《古田军号》、《大鱼海棠》《云水谣》等影视剧作品、《爸爸去哪儿3》等综艺节目也曾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古镇</p><p class="ql-block">云水谣原名长教或张窖,因电影《云水谣》而更名为云水谣古镇。</p> <p class="ql-block">古榕树群:13棵千年榕树遮天蔽日,树下品茶听溪,惬意十足。</p> <p class="ql-block">璞山村、官洋村和坎下村,3个村被长教溪分隔开来。</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背靠虎背岭,面向笔架山,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简次屏公建造,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共有140个房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楼”。和贵楼高五层,21.5米,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p><p class="ql-block">和贵楼“三奇”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是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却固若金汤,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二是楼内天井卵石地面,踩上去会产生涟漪般震动,令人称奇;三是楼中两口水井,相距仅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南边的水井清澈见底,井中几条红鲤鱼游动;北边的水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高4层,共136房间。</p> <p class="ql-block">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河坑自然村,土楼群分布于“丁”字形的河流两岸,不足5000米长的狭小地带。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此地居住的张氏第四世祖张六益修建了第一座土楼,名为朝水楼。之后相继建起水盛楼、绳庆楼、永荣楼、阳照楼等14座土楼。河坑出楼群呈现出了形似双北斗七星阵的奇观,两阵相辅相成,方圆相配阴阳相合, 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此景点没去。</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地处湖炭山半坡上,是黄氏家族聚居地。因地形酷似田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由五座土楼组成,包括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形楼。其中一座方楼指的是步云楼,三座圆楼指的是和昌楼、振昌楼和瑞云楼,而一座椭圆形楼指的是文昌楼。该土楼群最早由黄百三郎建造。其中,步云楼年代最早,建于1796年;文昌楼年代最晚,建于1966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上观景台:从山顶观景台俯瞰,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更象像是饭桌上的“四菜一汤”,因此成为了很多游客的必打卡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四菜一汤”前,层层梯田环绕,土楼如星辰般散落其间。形如飞碟,状似蘑菇,隐秘深山,鲜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步云楼:位于中心的方形土楼,建于清代,具有防御性设计。</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土楼内部,楼中人家依旧生活如常,门口摆着水果摊,孩童嬉戏,游客穿梭其间,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阳光正好,心情也如这天气般明朗。</p> <p class="ql-block">和昌楼:右上方的圆形土楼,意为"和气昌盛"。</p> <p class="ql-block">这样拍照才能展现我确实在土楼一游哈!</p> <p class="ql-block">我也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土楼外墙由黄泥与石块筑成,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穿行卵石路,出入瑞云楼、振昌楼和文昌楼。</p> <p class="ql-block">振昌楼:左上方的圆形土楼,意为"奋发昌盛",建于1930年。</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阶上,望着那些悬挂着红灯笼的屋檐,仿佛听见了岁月低语。</p> <p class="ql-block">瑞云楼:右下方的圆形土楼,意为"吉祥富贵",建于1936年。</p> <p class="ql-block">4人合影有特色,好自然哈!</p> <p class="ql-block">乡村炊烟袅袅,溪流潺潺,满是惬意的田园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来沾沾岁月静好的烟火气吧</p> <p class="ql-block"> 文昌楼:正上方的椭圆形土楼,意为"文运昌盛"。</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哦😑😑😑!</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看“四菜一汤”又是另一种格调</p> <p class="ql-block">下观景台这里的梯田好漂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下观景台:仰视土楼群,感受建筑与山峦的磅礴气势。犹如小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导游很形象的概括为:上看是平面,侧看成条线,下看是宫殿。</p> <p class="ql-block">裕昌楼位于南清县书洋镇下坂村,俗称“东歪西斜”楼,始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楼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歪西斜。经过风霜雨雪,造成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裕昌楼有东歪西斜700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p> <p class="ql-block">观音厅</p> <p class="ql-block">站在一座土楼的庭院中央,抬头望去,圆形屋顶如天穹倒扣,红灯笼点缀其间,宛如节日未散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客家聚居地和侨乡,被称为"闽南周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下村有五十余座方、圆土楼和三十余座青砖小楼,溪流呈“S”形从村中穿过,街巷建筑主要沿着溪流两岸分布。两座圆楼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似太极,因此塔下又被誉为“太极水乡”。</p> <p class="ql-block">裕德楼,建于1905年,由张氏二十世孙张启辉兄弟所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每层10个房间,1个楼厅,2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什么也没有了,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p> <p class="ql-block">顺昌楼,位于塔下村东南侧,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原为南靖县令周懋先所建,后由张氏十七世子孙于1927年改建。楼高四层,双环结构,内环一层,每层四十六间,是塔下村最大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两岸白墙灰瓦的建筑静默伫立。村中石板路蜿蜒向前,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雪英桥是塔下村中心地带溪流上的一座石拱桥。雪英桥体量较大、造型优美,边上只有一个“肩拱”,两端桥头架起圆拱,方便车辆行人通过。 雪英桥是塔下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站在桥上既可欣赏沿溪两岸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以及方形、圆形等各种土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古村落景观,又可聆听桥下哗哗的流水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吃午饭后,再去参观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一一德运堂。</p> <p class="ql-block">德远堂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的较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还分别于清光绪三十年(1850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1977年、1993年进行了修缮,现建筑形制基本保留清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张氏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3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p> <p class="ql-block">半圆形池塘碧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石龙旗杆</p><p class="ql-block">德远堂前竖立24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是中国古姓氏祠堂现存石龙旗杆最多的一处。石龙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村中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p> <p class="ql-block">石柱林立的古迹旁,我驻足凝望,那些雕刻精美的图案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远处青山如黛,云层低垂,整个村落仿佛一幅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土楼建筑不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更是千百年来家族聚居的智慧结晶。土楼如大地上的年轮,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轨迹。</p><p class="ql-block">中国最独特的三种楼:两广的骑楼,广东开平的碉楼和福建的土楼。这次有幸都观赏了,此行太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