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象 乙丑 巽下乾上 姤</p><p class="ql-block">谶曰:</p><p class="ql-block">累累硕果,莫明其数</p><p class="ql-block">一果一仁,即新即故</p><p class="ql-block">颂曰:</p><p class="ql-block">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p><p class="ql-block">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p><p class="ql-block">金圣叹曰:一盘果子即李实也,其数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阴盛者指武曌当国,淫昏乱政,几危唐代。厥後开元之治虽是媲美贞观,而贵妃召祸,乘舆播迁,女宠代兴,夏娣继之,亦未始非阴盛之象。</p><p class="ql-block">说明:此图为唐朝总纲(推背图每朝都有总纲)。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立国;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亡。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p><p class="ql-block">图: 图中有果实二十一,相应唐朝二十一帝。</p><p class="ql-block">谶: 一果一仁,意为数图中果实数,即为帝数。</p><p class="ql-block">颂: 二九先成实,唐朝国运二百九十年,阴盛阳先竭所指唐朝武氏、韦氏、杨氏等后宫乱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背图》第二象的文化解码与历史隐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推背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神秘色彩的预言典籍,其第二象乙丑姤卦以“盘中二十一李子”的图像、凝练的谶语与颂词,暗藏对李唐王朝兴衰的预判。袁天罡、李淳风以易学为基,借自然规律喻王朝更替,既彰显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从卦象机理、图文隐喻到典籍互证,可清晰窥见这一象的文化内涵与预言智慧。</p><p class="ql-block"> 姤卦作为《易经》第四十四卦,巽下乾上,象征“相遇”与“阴始渐长”。巽为风、为柔,乾为天、为刚,卦象本身暗含“阴柔遇阳刚”的态势,恰合“阴盛阳先竭”的核心隐喻。在易学理论中,姤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夏至时节,此时阳极生阴,阴气虽微却渐成势,正对应王朝初创后隐患渐生的规律。袁李二人选用姤卦开篇言唐,既因“姤”与“狗”谐音(地支丑对应生肖狗),契合乙丑之序,更以卦理暗示:李唐如同乾天初立,虽阳刚鼎盛,但阴柔之象已萌,盛衰更替的自然法则已然启动。这种以卦象映射历史走向的方式,正是传统文化中“以易解史”“以象表意”的典型思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像与谶语的呼应,构成了第二象最直观的预言密码。图中“正三角形排列的二十一李子”,“李”直指李唐皇室,二十一之数精准对应唐高祖至唐昭宣帝的二十一任君主,正三角形状则暗合王朝初创时的稳固态势。谶语“累累硕果,莫明其数。一果一仁,即新即故”,以“硕果”喻李唐基业之丰,“莫明其数”暗含世事变幻之玄,“一果一仁”既指每位君主各承其运,也暗喻“仁政”为王朝存续之基,“即新即故”则点出新旧更替的历史必然。而“阴盛阳先竭”的深层解读,正如自然规律中“盘子(承载之物)不先烂而果子(依附之物)先衰”,喻指王朝的根基(阳)若被阴柔之力侵蚀,即便表象稳固,内里已现颓势。这种以自然现象喻政治兴衰的手法,既规避了直陈预言的风险,又符合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认知逻辑。</p><p class="ql-block"> 颂词则进一步铺陈了李唐王朝的兴衰脉络,与袁李二人“万物皆有其运”的核心观点深度契合。颂曰:“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万物土中生”既指生灵源于大地,也暗喻王朝基业扎根于民心与土地,呼应了“君权神授”与“民为邦本”的传统文化理念;“二九先成实”中“二九”预言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年限为289年(即290个年头),展现了易学数理与历史预判的结合;“一统定中原”明赞李渊、李世民统一全国的功绩,而“阴盛阳先竭”则再次点题,暗示武曌当政、杨贵妃乱政等“女宠代兴”的历史现象,皆为阴盛侵阳的表征。袁李二人并非否定李唐盛世,而是以智者的清醒告诫李世民:王朝兴衰如同自然万物的生长枯荣,“盛极而衰”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唯有居安思危、守阳抑阴,方能延绵国祚。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警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明哲保身”与“经世致用”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圣叹的批注虽为后世解读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其聚焦“武曌乱政”“贵妃召祸”等具体历史事件,更多是对“阴盛”的具象化阐释,而袁李二人的核心意图,更在于借李唐兴衰揭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历史哲学——任何王朝无论何等鼎盛,都无法挣脱“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这一象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预言的精准性,更在于其传递的“天人合一”思想:王朝的命运与自然规律同频共振,君主的作为虽能影响国运长短,却无法改变兴衰更替的本质。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敬畏与认知,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道法自然”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 《推背图》第二象以姤卦为引,以图文为媒,以易学为魂,既精准预判了李唐王朝的历史走向,也传递了传统文化中对宇宙规律、历史兴衰的深刻认知。袁天罡、李淳风以谨慎隐含的方式,将“阴盛阳衰”的自然法则与王朝更替的历史逻辑相结合,既展现了易学文化的玄妙智慧,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智者“察往知来”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这一象所蕴含的“居安思危”“顺应规律”的理念,仍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