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健康相伴

敬天爱人

<p class="ql-block">岁月向暖,安康同行——退休后的健康生活图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办公室的打卡声成为过往,当案头的文件被阳光里的茶香替代,退休,这趟人生的新旅程便缓缓开启。有人说退休是人生的“下半场”,但其实它更像一场卸下重担的“慢享时光”——不必追赶朝九晚五的时钟,不必纠结职场的得失输赢,唯一需要用心经营的,便是“健康”二字。这份健康,是肢体的灵便、感官的敏锐,是饮食的舒心、睡眠的安稳,更是精神的丰盈与心绪的平和。就像泰康之家·湘园里那些活力满满的长辈们,他们用生活实践证明:退休不是衰老的开始,而是健康与喜乐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肢体常动:让岁月留痕,不让活力褪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的象鼻窝森林公园薄雾未散,76岁的陈晓已经和老伴结束了晨练。沿着社区里蜿蜒的步道漫步,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身旁的绿植带着雨后的湿润气息,深呼吸时,清新的空气便顺着鼻腔沁入心脾。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轻松完成马拉松健康跑的老人,曾经是被高血压困扰多年的患者,最严重时甚至在开车时突发头晕呕吐、瞬间失去意识。“退休前总忙着打理公司,别说锻炼,连好好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陈晓笑着回忆,“入住湘园后,才真正把‘运动’当成了生活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湘园的活力中心,恒温游泳池里总有他舒展的身影,健身房里,专业教练为他定制的抗阻训练让肌肉力量稳步提升。从最初简单的坐立起身练习,到后来的弹力带训练,再到如今的游泳、慢跑,两年多的坚持让他的体脂率降到了13%,高血压也得到了稳定控制。“生理衰老是自然规律,但功能衰退完全可以延缓。”正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吴文所说,退休后的运动不必追求强度,关键在于“规律”与“适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体力稍弱的长辈,清晨的公园便是最好的健身房。打一套舒缓的太极拳,动作圆活连贯,气息吐纳之间,肌肉得到放松,关节变得灵活;练一段刚柔并济的八段锦,既能增强平衡能力,又能疏通经络,有效降低跌倒风险——要知道,跌倒是导致老年人住院、卧床乃至生活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常的平衡训练便是最有效的预防。若是偏爱热闹,约上三五好友跳一场广场舞,伴着欢快的旋律,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愉悦心情;哪怕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时,在阳光下舒展肢体,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保持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专门的锻炼,日常的举手投足也藏着健康密码。每坐30分钟就起身活动片刻,伸个懒腰、转动脖颈,避免低头刷手机、久坐不动带来的慢性损伤;买菜时提着菜篮缓步前行,做家务时扫地、擦桌、整理房间,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劳作,其实都能起到和运动相当的效果,不仅能增强自理能力,还能延长预期寿命。当然,运动时也要谨记安全第一:搬重物时用正确姿势发力,避免腰部受伤;做家务时不登高、防滑倒,绝不逞强;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拉伸肌肉,让身体慢慢恢复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感官守护:让世界依旧鲜活明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阿姨,您今天的蓝莓要多吃几颗,对眼睛好呢!”湘园餐厅的工作人员一边为张帼珍盛上早餐,一边贴心地提醒。85岁的张帼珍是社区里有名的“艺术家”,不管是挥毫泼墨画国画,还是凝神聚力编中国结,都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年纪大了,看近处的东西容易模糊,刚开始编中国结时,细小的红绳总也对不上位置。”张帼珍笑着说,后来她听从医生建议,减少了长时间连续创作,每隔一小时就远眺窗外的绿植,饮食上多吃胡萝卜、南瓜、菠菜这些富含维生素和叶黄素的食物,定期做眼底检查,如今依旧能精准地完成复杂的结绳技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步入老年,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会逐渐“慢下来”,但只要用心呵护,就能让感知世界的通道始终畅通。保护视力,要避免长时间阅读或盯着电子屏幕,居家照明尽量柔和充足,出现视力下降时及时佩戴合适的老花镜,若有白内障、青光眼等问题,尽早听从医嘱治疗;守护听力,要远离噪声环境,避免长期使用耳机,当发现自己听不清高频声音、分辨话语变得困难时,及时排查耳垢堵塞、中耳炎等问题,必要时佩戴助听器,不让交流因为听力而产生隔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味觉和嗅觉的退化常常被忽视,却直接影响饮食和营养摄入。很多长辈觉得饭菜“没味道”,便不自觉地加重盐、糖的用量,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其实,不妨像张帼珍那样,在烹饪时用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增香,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料提鲜,既丰富了口感,又减少了盐的摄入;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洁牙,戒烟限酒,避免嗅觉和味觉进一步受损。若是嗅觉减退明显,也别掉以轻心,这可能是鼻腔病变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就医才能放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触觉的敏感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让老年人更容易被烫伤、摔伤。适量的运动是改善触觉的最佳方式,跳舞、打球等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皮肤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日常护理也很重要,皮肤干燥时坚持使用保湿乳液,避免皮肤破裂感染,洗澡时控制好水温,防止烫伤。当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布料的纹理、阳光的温度,当皮肤能敏锐地感知到冷热变化,这份细微的触觉,正是身体与世界温柔连接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睡眠:为健康筑牢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前应酬多,饭店里的菜不是高油就是高盐,体检报告上的箭头越来越多。”退休前从事地矿工作的肖自心,如今87岁依旧精神矍铄,谈起饮食的变化,他颇有心得,“现在自己做饭,讲究的是清淡、均衡,身体也越来越清爽。”每天清晨,他会喝一杯温牛奶补充钙质,早餐搭配全麦面包和水煮蛋,保证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午餐必有足量的新鲜蔬菜和少量瘦肉,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营养;晚餐则相对清淡,一碗杂粮粥配凉拌菜,既好消化,又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饮食,核心在于“均衡”与“适度”。根据营养专家建议,老年人每天应摄入40克-75克瘦肉、25克-30克食用油,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注重粗细粮搭配,多吃豆类、鸡蛋、奶制品和新鲜果蔬。早餐要吃好,为一天的活动储备能量;午餐要吃饱,保证营养供给;晚餐要吃少,避免积食影响睡眠。对于有慢性病的长辈,更要针对性调整饮食:高血压患者减少盐和高钠食物的摄入,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总量,骨质疏松患者多补充钙和维生素D,让饮食成为调理身体的“天然药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饮食,睡眠是健康的另一块重要基石。随着年龄增长,很多长辈会遇到失眠、早醒的困扰,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会加重这些问题。肖自心分享了自己的助眠秘诀: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避免屏幕蓝光刺激大脑;不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而是泡一杯温牛奶或菊花茶;躺在床上时不胡思乱想,而是专注于呼吸,采用“4秒吸气、6至8秒呼气”的延长呼气法,让神经和肌肉慢慢放松。“以前总担心这担心那,越想越睡不着,现在学会了心绪平和,躺下没多久就能入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卧室保持安静、黑暗、凉爽,床垫和枕头选择适合自己的硬度;养成规律的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白天长时间补觉,避免打乱生物钟;睡前可以泡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一天的疲劳。优质的睡眠就像身体的“修复剂”,能让肌肉得到修复,让神经保持稳定,让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精神丰盈:为健康注入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蛇遇到危险时,会收缩身体、发出警告声,有的还会喷射毒液保护自己……”湘园的活动室里,87岁的肖自心正认真地给乡村孩子们写回信,解答他们关于自然科学的疑问。作为社区里的“科学先生”,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整理小朋友们的问题,结合自己24年野外勘探的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下答案,厚厚的一摞回信,承载着他对科学教育的热忱。除此之外,他还在社区开设宝玉石鉴赏讲座,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邻居们,每次讲座都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健康,从来不止于身体的无病无痛,更在于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王一牛说,退休是一场以“维护健康、追寻喜乐”为重点的修行,而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正是这场修行的核心。就像张帼珍,退休后自学中国结编织技艺,一根红线在她手中翻飞,编织出寓意吉祥的盘长结、福字结,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还义务传授技艺,举办主题展览,让传统文化在社区里生根发芽;有的长辈喜欢书法绘画,在笔墨丹青中陶冶情操;有的偏爱乐器演奏,组建乐队、排练节目,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快乐;还有的爱上读书写作,在文字的世界里开阔眼界,记录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交是精神健康的“催化剂”。退休后社交圈变小,儿女忙碌陪伴时间有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孤独忧郁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患有慢病的老人若能结交亲密友人,寿命可延长8年。因此,不妨主动走出家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加兴趣班、户外活动,在交流中分享快乐、排解烦恼;也可以多和年轻人交朋友,感受他们的蓬勃朝气和新鲜见识,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年轻;更可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像肖自心那样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满满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情绪的调节同样关键。慢性疼痛与情绪压力之间存在双向放大效应,焦虑和疼痛会相互加重,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有效缓解身体的不适。退休后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接受身体的自然变化,不盲目攀比,不苛责自己;遇到烦心事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或者通过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小美好,公园里的一朵花、餐桌上的一顿家常菜、朋友间的一句问候,都能成为快乐的源泉。当心态变得平和豁达,身体也会随之舒展,健康自然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健康守护:让生活更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区里到处都有拉绳报警器,口袋里还装着求助一卡通,遇到紧急情况,一摁按钮,工作人员很快就到了。”陈晓说,正是这份全方位的保障,让他和老伴能安心地享受退休生活。退休后的健康生活,既需要主动经营,也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兜底,定期体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很多长辈觉得“没病不用体检”,其实这是误区。肢体衰老是自然现象,通过数据化监测及精细化调整,可以让健康状态处于“可控区”。健康监测不应只为“排病”,更可以成为优化身体状态的工具。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骨密度等指标,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专项检查,比如眼底检查、听力测试、肿瘤筛查等。对于患有慢性病的长辈,要遵医嘱定期复查,按时服药,不擅自增减药量,让病情始终处于稳定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定期体检,日常的健康监测也不能忽视。在家自备血压计、血糖仪,定期测量并记录数值,方便医生了解病情;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比如突然的体重下降、持续的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疼痛等,这些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要及时就医排查。泰康之家·湘园配套建设的康复医院,为居民打造了“紧急救助—健康管理—老年康复”三重安全防线,让长辈们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这种“医养融合”的模式,正是退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健康生活的新起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像陈晓那样,用运动唤醒身体的活力;像张帼珍那样,用爱好丰富精神的世界;像肖自心那样,用热忱传递生活的温度。让肢体在规律运动中保持灵便,让感官在细心呵护下感知美好,让饮食睡眠为健康筑牢根基,让精神丰盈为生活添彩,再加上完善的健康保障兜底,这样的退休生活,既有岁月沉淀的从容,又有活力满满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岁月向暖,安康同行。退休后的每一天,都是生命赐予的珍贵礼物。用心经营健康,用心感受生活,便能在这悠长的慢时光里,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安宁,让人生的下半场,活得更精彩、更舒心、更有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