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梁 山 话 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50033322</p> <p class="ql-block"> 巍巍素罗拉克山,滔滔蜿蜒库拉河,我回来了!10月1日,我们游完巴统的行程,再览姆兹赫塔后,傍晚返回第比利斯。一场载歌载舞的晚餐后,让我醉入梦乡。次日一早,毛毛雨中开始我们在第比利斯的游览行程。</p><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格鲁吉亚的首都,位于大、小高加索之间,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它依偎在素罗拉克山怀抱,库拉河穿城而过,山水融汇,刚柔相济,旋呈出一派和协的气韵。</p> <p class="ql-block"> 游览首站,导游领着我们来到位于库拉河悬崖上的梅特希教堂前。他说这是第比利斯城的起点,梅特希教堂是这座老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接着,导游指着旁边一尊高大的骑马人物铜塑,介绍是建城之王瓦赫坦·戈尔加萨里。正因他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硫磺温泉后,故在公元458年下令在此建城,造宫筑殿。其名第比利斯,即“温泉”之意,故称是“建立在温暖之上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瓦赫坦·戈尔加萨里,是格鲁吉亚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除了是第比利斯城的奠基人,他审时度势与东罗马帝国结盟,力抗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在格鲁吉亚史册上,留下他响亮的名字;第比利亚大地上,屹立着他跃马扬鞭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面对梅特希教堂,虽是古朴厚实的外观,而在内部彩色玻璃装饰的光影,庄重中透出灵气。它与古城同时期建造,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梅特希”,格鲁吉亚语即为“宫殿周边”之意。</p><p class="ql-block"> 教堂的这片土地,作为比利亚王国的皇宫所在地,历经沧桑,沙俄时期被改为监狱,曾关押过高尔基等名人。1988年方恢复宗教功能,虽多次重建但始终保留中世纪东正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与梅特希教堂隔河相望,是矗立在素罗拉克山上的“格鲁吉亚母亲”塑像。我们接着乘缆车登上山巅,来到塑像前。它是1958年苏联时期,为庆祝第比利斯建城1500周年而筑。</p><p class="ql-block"> 身着格鲁吉亚民族服饰,足有20米高的铝制塑像,左手托碗,象征对人民的哺育;右手持剑,代表守疆护土的意志。它的设立,也是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象征。在这座山上,还有建于12世纪的纳里卡拉要塞,它的历史遗存,与塑像共同构筑起一座格鲁吉亚人的精神堡垒。</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有“高加索阳台”之誉,此刻我站在阳台制高点,回望这片曾经沉重的土地。这里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历经波斯、拜占庭、阿拉伯突厥人的侵占。1234年又遭蒙古人攻陷,接着是贴木儿的洗劫,后又被土耳其人攻占和波斯人纵火焚城等一系列劫难。尔后并入沙俄帝国,随之兼并。</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独立,第比利斯重以首都之身,回归这片大地。举目俯瞰,新旧城貌尽在眼底。库拉河蜿蜒流淌,穿梭在时尚高楼、古朴老房之间。真可谓<b>“库拉河串起的明珠,一边是历史,一边是信仰”。</b></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经和平桥,跨过库拉河来到自由广场。它位于第比利斯市中心,始建于19世纪的沙俄统治时期。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圣乔治屠龙圆柱金色雕塑,六条放射性大道从这里向外延伸。</p><p class="ql-block"> 这座广场的命名常变,最初为埃里温广场。1941年,以出身格鲁吉亚的贝利亚名字作为广场之名。1956年改称列宁广场,广场中央设列宁塑像。独立后取今名,后将列宁塑像换成当今的圣乔治屠龙圆柱造型,以彰显格鲁吉亚民族的独立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连接广场的“鲁斯塔维利大道”,是市内的重要交通干道,还承载着格鲁吉亚历史记忆,也是第比利斯一处重要文化坐标。这里颓废与生机并存,古老与现代交响。</p><p class="ql-block"> 这条大道是以格鲁吉亚中世纪著名诗人肖塔·鲁斯塔维利名字命名。他曾任格鲁吉亚女王司库,创作史诗《虎皮武士》,是格鲁吉亚的文学瑰宝。他在诗中高喊,<b>“英雄的志向,在血脉中奔流不息。”</b></p> <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系列作品,对后来格鲁吉亚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来到大道旁的小公园里,看到了他的一座塑像伫立其中,让格鲁吉亚人对他追忆永念。</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大道上,我还看到格鲁吉亚议会大楼、国家美术馆、第比利斯音乐厅、国家博物馆等。让你感受格鲁吉亚的深厚文化,还可欣赏近现代第比利斯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p> <p class="ql-block"> 建于1851年,具有摩尔复兴风格的“国家大剧院”,端庄典雅,落落大方,引人注目。伫立在门前是恰夫恰瓦泽和阿卡基·采列捷利的塑像。这是为纪念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格鲁吉亚最伟大的文学巨匠和民族复兴运动两位领袖级人物。</p><p class="ql-block"> 作为被誉“格鲁吉亚民族之父”的恰夫恰瓦泽,在高加索游系列文章已作介绍,此处不再多言。而阿卡基·采列捷利这位杰出诗人,正是格鲁吉亚国歌《自由》的词作者。他的<b>“白昼来临,驱散漫漫长夜,自由之光照亮山峦河谷”,</b>唱响格鲁吉亚大地。</p> <p class="ql-block"> 在第比利斯的这片山水相拥的土地上,古今建筑争奇竞秀,呈现出都城的风采。当然,作为东正教正宗者,不会缺宗教建筑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这天,我们来到位于库拉河东岸的埃利亚山上的“圣三一大教堂”。它建于1995年,藉耶稣诞生2000年和格鲁吉亚东正教会独立1500周年,倾力打造。以浓厚的格鲁吉亚元素融入为象征,庄重地向独立前的那个时代作告别。因而,你在第比利斯的任何角落仰望,都能与它的金顶相遇。</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大教堂内,堂内摆设、墙上壁画,展现《圣经》中的故事,将基督教义中,圣父、圣子、圣灵和一个本体的“三位一体”,及教堂之名表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它的外在令人惊叹,内涵的深邃更叫人回味。不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一个地标,一种信仰的宣告。作为格鲁吉亚的精神锚点,是人们永恒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是用温泉滋养,被葡萄酒浸泡,在十字路口绽放,一座既有温度又是坚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南高加索游的最后一站,晚餐后即将乘机离开格鲁吉亚。此刻,想起普希金在《格鲁吉亚之念》中的名句,<b>“格鲁吉亚远在天边,心中思念似缕轻烟。”</b>是的,这趟匆匆一览,在我心中留住对它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第比利斯!再见了,格鲁吉亚!再见了,巍巍高加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11.07 珠海</p> <p class="ql-block">正文字数:2230字</p><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梁山话剑</p><p class="ql-block">音乐:《山水之间是我家》</p><p class="ql-block">演唱:王丽达</p> 欢迎光临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