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今男人》</p><p class="ql-block">文/黄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他失眠过,男人他有话不能说出口,男人有话向谁说?</p><p class="ql-block">男人原来是真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价值多元却又充满规训的时代,“男人” 二字被赋予了过重的分量。社会用一套模糊又严苛的标准定义 “合格”,家庭用 “顶梁柱” 的期待捆绑责任,而个体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既要抵御外界的风雨,又要消化内心的荒芜。尤其当父母离去,那个曾经被庇护的男孩,即便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大男人,也会在某个深夜突然发现,自己连倾诉悲伤的对象都无处寻觅。当今世界,究竟如何才算合格的男人?在这并不完美的世界里,男性的辛酸与孤独,又该向何处安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及当一名 “合格男人”,网络上流传着诸多量化标准:体重 60-75 公斤、身高 165-180 厘米、月薪 6000 元以上、有车有房、厨艺精湛、脾气温和…… 这些被点赞数千的 “硬指标”,看似具体,实则将男性的价值简化为物质与外在条件的堆砌。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男人被异化为 “赚钱工具” 与 “责任载体”,却唯独剥离了其作为 “人” 的复杂属性。真正的合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清单,而是在时代变迁中,对责任、尊重、坚韧与温度的综合践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格男人的首要特质,是清醒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并非单向的付出,而是对家庭、社会与自我的多维负责。对家庭而言,它不是单纯的 “赚钱养家”,而是在父母年迈时的耐心陪伴,在伴侣疲惫时的情感共情,在子女成长中的言传身教。正如中年男性所面临的 “上有老下有小” 的困境,真正的担当不在于永远挺直腰杆说 “我能行”,而在于明知艰难,仍愿意为家人遮风挡雨 —— 是深夜送生病的父母就医时的奔波,是面对子女教育难题时的共同探讨,是理解伴侣柴米油盐的琐碎后依然给予的温暖。对社会而言,合格男人应摒弃 “精致利己”,在能力所及范围内传递善意:是职场中对新人的提携,是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让,是面对弱势群体时的不忍之心。对自我而言,责任则体现为对身心健康的珍视,对个人成长的坚持,不因为 “要坚强” 就透支身体,不因为 “压力大” 就放弃自我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重与共情,是合格男人的另一核心底色。传统观念将男性塑造为 “强者”,却往往忽略了 “强者” 更应具备的温柔。合格男人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无论是伴侣的情感需求,还是他人的生活选择,都能摒弃偏见与控制欲,以平等的姿态沟通。他们不会将 “大男子主义” 等同于 “有担当”,而是明白真正的强大,是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他人的不易。在职场中,他们尊重女性同事的专业能力,不搞性别歧视;在家庭中,他们分担家务与育儿责任,不将 “男主外女主内” 奉为圭臬;在社交中,他们尊重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随意评判他人的生活。这种尊重,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敬畏,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合格男人必须具备直面脆弱的勇气。社会长期灌输 “男儿有泪不轻弹” 的认知,将情感压抑视为 “坚强”,却不知这种压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耗。真正的合格,不是永远扮演无坚不摧的 “超人”,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接纳自己的脆弱。当事业遭遇瓶颈时,不必硬撑着说 “我没事”;当内心感到疲惫时,不必强颜欢笑假装 “很快乐”;当失去至亲时,更不必压抑悲伤,假装 “早已释怀”。承认自己的无助,并非软弱,而是对自我的诚实,也是获得他人理解与支持的前提。这种勇气,让男性从 “被标签化的强者” 回归为 “有血有肉的人”,也让 “合格” 的标准更具人性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合格男人的标准早已超越了单一的 “成功” 定义。它不再是 “赚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能否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在坚硬的世界里保持柔软,能否在世俗的规训中坚守本心。正如尼采所言:“凡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合格男人的强大,不在于从未经历挫折,而在于经历风雨后依然选择担当;不在于从不流泪,而在于流泪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丑陋世界里的辛酸:被压抑的情感与孤独的承重。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这个世界并非完美,甚至带着几分 “丑陋”:职场中的勾心斗角、人际关系中的虚伪疏离、性别刻板印象的无形束缚,都让男性在前行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被要求 “坚强”“隐忍”“有担当”,却很少有人问他们 “累不累”“苦不苦”;他们被期待成为家庭的 “顶梁柱”“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常常在多重角色的挤压下,失去了做自己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性的辛酸,首先体现在多重责任的叠加与自我的迷失。中年男性作为 “三明治一代”,正被上下夹击的压力裹挟:向上,父母年迈体衰,医疗、养老等问题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他们必须成为父母的 “依靠”,却不敢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脆弱;向下,子女教育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与精力付出,升学压力、亲子沟通难题让他们疲于奔命,他们必须成为子女的 “榜样”,却常常在忙碌中错失陪伴的时光;在职场中,他们面临着年轻人的冲击与职业发展的瓶颈,不敢轻易辞职,不敢轻易反抗,甚至不敢轻易生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旦倒下,整个家庭的经济链条可能随之断裂。在这些多重角色中,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员工,唯独不是 “自己”。正如抖音视频中一位中年男性的感慨:“等你推开家门,你就是柴米油盐,你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自己。” 这种角色的固化,让他们在 “自我实现” 与 “家庭义务” 之间不断拉扯,最终往往选择牺牲前者,成全后者,而内心的失落与迷茫,却无人诉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心疼的是,男性的情感表达长期被社会文化所压抑,形成了 “沉默的困境”。“男儿有泪不轻弹” 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如同无形的枷锁,将男性的情感禁锢在内心深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从小被教育 “要坚强”、压抑情绪表达的男性,其大脑中负责情绪表达与调节的神经连接发育相对较弱,导致他们在面对情绪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表达与释放途径。当他们感到疲惫、焦虑、悲伤时,向父母倾诉,害怕被视为 “无能”;向妻子倾诉,担心传递负能量,影响家庭氛围;向子女倾诉,又怕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 “英雄形象”;向朋友倾诉,却又碍于 “男人的面子”,不愿暴露脆弱。于是,他们只能将所有情绪深埋心底,选择用沉默、抽烟、喝酒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查显示,68% 的中年男性表示 “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诉对象”,52% 的人承认 “近一年有过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期”,而仅有 29% 的人在感到抑郁时会寻求专业帮助。这种长期的情感压抑,不仅会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生理问题,还会导致情感钝化、心理疏离,甚至在某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刺激下,引发突发性的情绪崩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对于那些失去父母的男性而言,这种辛酸与孤独更甚。父母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父母离去,那个曾经可以撒娇、可以倾诉、可以寻求庇护的角落,彻底消失了。他们成为了 “孤儿”,即便已经是人到中年的大男人,也会在某个瞬间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想诉说对父母的思念,想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却发现再也找不到那个最懂自己、最包容自己的倾听者。这种失去,不仅仅是亲人的离去,更是情感寄托的崩塌。正如壹心理的分析所言,父母双亡后,“那个曾经充满温暖与归属感的港湾一下子就没了”,个体需要经历漫长的哀悼过程,才能重新建构家的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往往因为 “要坚强” 的标签,不敢充分释放悲伤,只能将思念与痛苦压抑在内心,独自承受这份孤独与煎熬。他们可能会在父母的忌日默默流泪,会在看到相似的场景时突然失神,会在深夜翻看父母的照片时彻夜难眠,可这些情绪,他们只能自己消化,因为身边的人都觉得 “你是男人,你应该挺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的 “丑陋” 之处,正在于它对男性的要求过于苛刻:既要求他们像钢铁一样坚硬,又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柔软;既要求他们承担所有责任,又剥夺了他们倾诉的权利。男性的辛酸,不是 “无病呻吟”,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困境;男性的脆弱,不是 “软弱无能”,而是人性的正常流露。当我们歌颂男性的 “坚强” 与 “担当” 时,更应该看到他们沉默背后的深情与挣扎,理解他们在丑陋世界中独自前行的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破局之路:在接纳与连接中寻找自我救赎。面对多重压力与情感困境,当今男人该如何自处?如何在坚守合格标准的同时,不被责任与压抑压垮?答案或许在于:打破标签束缚,接纳自我脆弱,建立情感连接,在承担中寻找意义,在孤独中实现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要重构对 “合格男人” 的认知,打破单一化、标签化的评价体系。男性不必追求 “万里挑一” 的完美标准,不必为了达到他人的期待而透支自己。真正的合格,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 承认自己会疲惫,会迷茫,会悲伤;是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既不逃避应尽的义务,也不忽视自身的需求。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压力再大,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空间;责任再重,也要明白 “学会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当感到身心俱疲时,不必硬撑,不妨向家人坦诚自己的困境;当情绪低落时,不必压抑,不妨找信任的朋友倾诉;当遭遇挫折时,不必自责,不妨接纳自己的 “无能为力”。只有打破 “必须坚强” 的枷锁,才能真正释放内心的压力,获得身心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要学会正视情感需求,建立健康的情绪表达机制。情感压抑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让问题不断累积。男性应该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接纳自己的所有感受 —— 无论是正面的喜悦、骄傲,还是负面的悲伤、焦虑、愤怒。可以从简单的书面表达开始,通过写情绪日记,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梳理思绪,释放压力;也可以尝试寻找低风险的倾诉对象,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安全、匿名的环境中倾诉内心的困惑与痛苦;还可以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如运动、绘画、音乐等,在专注于爱好的过程中,转移注意力,缓解情绪。同时,社会也应摒弃对男性情感表达的偏见,不再将 “流泪”“倾诉” 等同于 “软弱”,而是给予男性表达情感的空间与包容。当男性能够坦然地展现自己的脆弱时,不仅能获得内心的释放,也能让身边的人更真实地了解他们,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失去父母的男性而言,走出悲伤、重建生活秩序尤为重要。父母年迈,叶老归根。他们渐渐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去了极乐世界。在这个地球村里没有不老的青春,也没有能抓的住的时光,所有的只有让我们去回忆。父母的美好品德传递给予一个最珍贵的信息,愿人世间能将这美好品质传承下去,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 “活” 在自己的生命里。回忆父母生前的善良、坚韧、乐观,将这些特质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既是对父母的纪念,也能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此外,要重新建构 “家” 的意义,明白家不仅是血缘的连接,更是情感的归属。可以与伴侣、子女共同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也可以多与亲友联系,在彼此的关怀中获得情感支持。亲友圈的友好往来能给自己找到生活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要建立多元的支持系统,打破孤独的困境。男性的孤独,很大程度上源于 “单打独斗” 的执念。事实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支持与陪伴。可以尝试组建男性成长小组,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困惑与感悟,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也可以加入兴趣社群,如读书小组、运动俱乐部等,在共同的爱好中拓展社交圈子,获得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要在家庭中建立坦诚的沟通模式,与伴侣互相理解、互相扶持,让家庭成为真正的 “避风港”,而不是压力的来源。当男性能够主动寻求支持、接纳他人的关怀时,孤独感自然会逐渐消散,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充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今世界,做一个合格的男人,从来不是要成为无坚不摧的 “超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温度、能接纳脆弱、懂寻求连接的 “真人”。他们既要在责任面前挺身而出,也要在疲惫时懂得停靠;既要在世俗的压力下坚守本心,也要在情感的困境中学会自救。这个世界或许有其丑陋与残酷之处,男性的辛酸与孤独也真实存在,但只要能够打破标签的束缚,正视内心的需求,建立温暖的连接,就一定能在负重前行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每个男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他们的担当被看见,他们的脆弱被接纳,他们的辛酸有人懂,他们的孤独有人陪。愿他们不必再独自承受所有风雨,不必再将所有情绪深埋心底,愿他们在成为 “合格男人” 的同时,也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观察与共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今男人:在破碎的时代里,做一个不完美的真实之人“那些沉默的肩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铁上,我见过一个穿藏蓝工装的四十岁男人。他坐在角落,手机屏幕亮着,是幼儿园老师的消息:“小宝又尿裤子了,您方便来送条裤子吗?”他盯着屏幕看了三秒,拇指悬在键盘上,最终只回了个“好”。地铁颠簸时,他的喉结动了动,像是要叹气,却又咽了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字楼里,见过一个西装革履的投资经理。午休时蹲在消防通道吃三明治,手机里是妻子的视频通话:“爸住院费还差十万,你说找我哥借还是……”他咬着面包点头,镜头扫过他泛红的眼尾,他却突然笑了:“没事,我这儿有笔项目奖金快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四公园广场上,见过一个推婴儿车的白发男人。孩子在哭闹,他手忙脚乱冲奶粉,旁边跳广场舞的老太太们闲聊:“你家儿子怎么不来看看?”他搓搓手:“年轻人忙,不用麻烦。”风掀起他洗得发白的衬衫,后颈晒得脱了皮——那是周末送外卖时被太阳烤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男人,像城市里的旧砖,沉默地砌在生活的墙里。他们很少喊疼,甚至连“疼”的定义都变得模糊。当社会讨论“合格男人”时,我们总习惯用“成功”“坚强”“有担当”这类宏大词汇,却常常忽略:在这些标签之下,藏着多少不被看见的辛酸?当父母渐老或离去,当生活的重量突然全压在自己肩上,这些“没靠山的大男人”,究竟该如何自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被撕裂的传统:男人从未被如此“要求”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从“一家之主”到“全能选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语境里,男人的角色相对单一:“养家糊口”是核心,情绪可以藏在酒桌上,脆弱可以对兄弟吐槽两句,甚至“脾气差”都能被解读为“有男子气概”。但今天的男人,被抛进了一个撕裂的价值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方面,父权制残余仍在:社会默认男性该是家庭的“顶梁柱”,买房、买车、孩子的教育基金、老人的医疗费,这些数字像鞭子,抽打着他们必须在事业上狂奔。另一方面,性别平等的浪潮又要求他们“参与育儿”“分担家务”“共情伴侣情绪”——过去被视为“女性分内事”的领域,如今成了衡量“好男人”的标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的丈夫陈默是典型例子。他是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月薪五万,在二线城市算高收入,但每天下班后要陪女儿写作业到十点,周末要带全家去老人院看父母,每月还要雷打不动给妻子转“情绪支持费”。“我妈以前说,男人只要赚钱就行,现在倒好,赚钱少了不行,赚够了不会哄老婆也不行。”他苦笑着,“我到底该做个会赚钱的机器,还是会疼人的暖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不能弱”的诅咒:情绪出口的坍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致命的撕裂,藏在“男性气质”的规训里。从童年起,男孩就被教育“不许哭”“要勇敢”“输了也要站着”。这种规训像一层水泥,封死了情绪的出口。成年后,他们习惯了把焦虑咽进肚子,把委屈转化为沉默,把崩溃藏在加班后的烟头里。</p><p class="ql-block">心理学研究显示,男性抑郁症的发病率并不低于女性,但确诊率却低40%——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用酗酒、赌博、过度工作来“伪装正常”。我朋友的儿子阿杰就是如此。父亲去世后,他独自抚养读高中的妹妹,白天跑网约车,晚上在夜市摆烧烤摊。去年冬天,他突发心梗住院,医生说他“压力激素水平超过正常人三倍”。病床上,他却反复说:“我没病,就是最近没睡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个男人说“我累了”,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这点事算什么”;当他流露出脆弱,可能被贴上“没担当”的标签。于是,越来越多男人选择“自我消音”:他们可以在酒局上称兄道弟,却不敢对最亲近的人说“我撑不住了”;他们能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却在孩子的哭声里手足无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没了父母的大男人”:孤独的传承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突然长大的“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家庭结构里,长子往往承载着特殊的期待。而当父母早逝或无法依靠时,这种期待会变成千斤重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事老周的父亲在他28岁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早已卧病在床。那时他刚结婚,孩子刚满月,房贷还没还完。“我妈拉着我的手说‘以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当时脑子嗡的一声。”老周回忆,“葬礼结束后,我去火葬场领骨灰盒,工作人员问我‘家属呢’,我才发现,除了我,没人能替我签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那天起,老周成了“没有父母的大男人”。妻子产后抑郁,他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月子,还要每周带母亲去医院复查;父亲的墓地年久失修,他攒了半年钱才修缮;弟弟妹妹还在读书,学费和生活费悄悄记在他的账上。他说最怕的不是累,是“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想辞职创业,怕家人断了收入;想接母亲同住,怕妻子有意见;甚至想找个心理医生,又觉得“大男人看什么心理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代际创伤的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隐秘的辛酸,是这些男人往往也在重复上一代的创伤。他们从小目睹父亲如何用沉默消化压力,如今自己也成了“不会表达爱的父亲”“不懂示弱的丈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居张叔是个退休工人,一辈子没和妻子红过脸,却也没说过“我爱你”。他的儿子大伟今年42岁,和妻子分房睡三年了。“我爸从来没教过我怎么疼老婆,他自己就不会。”大伟坦言,“我现在和儿子相处,也只会说‘别矫情’‘好好学习’,就像我爸当年对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没了父母的大男人”,既是创伤的承受者,也是创伤的传递者。他们没有被温柔对待过,所以不知道如何温柔对待自己和他人;他们没学过如何表达脆弱,所以只能在孤独里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重新定义“合格男人”:不是完美模板,而是真实生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允许自己“不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格男人的第一条标准,或许是“接受不完美”。</p><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所谓完美,其实是一种迷信。我们接受残缺,就像接受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合格的男人不需要“什么都做得好”,而是能坦然承认“我做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老梁的故事让我触动。他是单亲爸爸,女儿读大学后,他开始学油画。有人笑他“一把年纪不务正业”,他却认真地说:“我前半辈子都在当‘爸爸’‘丈夫’‘儿子’,现在想当当‘自己’。”他的画布上,有小时候和父亲的合影,有前妻离开那天的夕阳,有女儿考上大学时他躲在阳台抽的烟。这些画不完美,甚至有些杂乱,但他说:“能画出来,我就不憋得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赚钱不够多?那就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不会哄妻子开心?那就笨拙地学做她爱吃的菜;面对父母的老去,那就多些陪伴少些遗憾。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建立“非功利性”的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是打破“男人必须独立”的幻觉,主动寻找情感支持。</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中的“社会支持理论”指出,拥有稳定情感联结的人,抗压能力会显著提升。但对很多男人来说,“求助”依然等同于“软弱”。</p><p class="ql-block">我的读者阿凯分享了他的改变:父亲去世后,他加入了“失独父亲互助小组”。每周四晚上,一群男人聚在社区活动室,有的说孩子叛逆管不了,有的说工作压力大到失眠。一开始他也拘谨,后来慢慢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难。”“原来说‘我撑不住了’,换来的不是嘲笑,是拍拍肩膀说‘我也经历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非功利性”的关系,不需要对方帮忙解决问题,只需要“被看见”。可以是和老友喝顿酒骂骂生活,可以是和妻子聊聊除了孩子之外的烦恼,甚至是付费找个心理咨询师——重要的是,让情绪有个出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格的男人,从不是“牺牲自我去承担责任”,而是“带着责任好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作家麦家在《致儿子的信》里写道:“我爱你,从你出生那一刻起,但你要记住,我不是为你而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男人:我们可以爱家人、扛责任,但不必把自己活成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事老吴的做法值得参考。他是银行中层,妻子生病后,他请了两年假在家照顾,但没放弃自我成长——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学英语,下午陪妻子散步时听有声书,晚上给孩子辅导作业后写工作复盘。他说:“我以前总觉得,为了家庭必须牺牲一切,现在才明白,把自己活好了,才能更好地爱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责任不是枷锁,而是动力;自我不是自私,而是续航的能力。一个合格的男人,懂得在“为他人”和“为自己”之间找到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拒绝被单一标准规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拥有“定义自己”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总在给男人贴标签:“三十岁必须有房有车”“四十岁必须是中层领导”“好男人就该永远情绪稳定”。但这些标签,不过是工业时代遗留的刻度,未必适合每个独特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我认识一位五十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他年轻时是文学青年,因家庭变故放弃写作,开了三十年出租车。退休后,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读自己写的诗。评论区有人说:“大老爷们儿读什么诗?”他却回复:“我读我的,关你什么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格男人的终极标准,或许是“成为自己”。不必活成别人眼里的“成功模板”,不必用世俗的成功证明价值,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真诚地活着——可以为五斗米折腰,但保留仰望星空的权利;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但也记得给自己撑把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也可以哭,可以软,可以不“合格”。回到开头的场景:地铁上的工装男人,后来在终点站下车时,我看见他把手机屏保换成了女儿的照片;写字楼里的投资经理,年底发了奖金,第一时间给妻子买了项链,附卡片写着“这一年辛苦你了”;推婴儿车的白发男人,最近在社区报了书法班,说“想给孩子写幅‘长命百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男人,依然会为生计奔波,会为责任焦虑,会为孤独失眠。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生活的重量和解——不假装无坚不摧,不拒绝示弱,不活在他人的标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合格男人”,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板。它是深夜加班后给妻子发的一句“我想你”,是孩子生病时红着眼眶煮的粥,是面对挫折时说“我试试”而非“我不行”,是承认“我需要帮助”时的坦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依然有丑陋的一面:性别偏见、生存压力、代际创伤,不会因为我们是男人就自动消失。但至少,我们可以对自己温柔些——允许自己不够强,允许自己会流泪,允许自己在成为“父亲”“丈夫”“儿子”之前,先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竟,一个能坦然面对辛酸的男人,已经足够勇敢;一个愿意真实活着的人,本就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p><p class="ql-block">2025.11.15于福州东海岸天乙堂灯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于网络;油画、书法、国画篆刻作品/黄鑫</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黄鑫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