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社工作的日子里,二、第一次受到区委领导大会表扬

张先和

<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我刚好从怀化修三线修铁路回来,区委领导随即安排我参加县里组织的“农业学大寨”农村工作队,赴本区樟树公社连政村蹲点。参加这个工作组的有县邮电局谭副局长和邮电局女干事小李。谭副局长是北方人,身材魁梧,年近60岁,满头银发,不会讲衡阳话,只讲普通话,任工作队付队长(当地公社书记任队长)。女青年20来岁,刚分来单位不久。他们二人从未接触农村工作,因为单住要派人,就推荐了。支部把他们二人驻扬角生产队,我任工作组长,驻三瑞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连政大队距公社只有3里路,而三瑞是大队最尾端生产队,与板桥公社衡平接壤。全大队千来人口,水田约800多亩,半坵陵地带,以种植水稻为主。然而这里红褐色泥土缺乏养份,即使风调雨顺年份亩产也只有400斤左右。村民们一年到头,收获的粮食除送征购粮外,剩下不足全年口粮,老百姓生活仍然贫困。</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连政大队党支部班子人员年轻,支书谢治业,年龄30来岁,思微敏捷,说话办事干净利落。村会计、治保主任、民兵营长都是20多岁年轻人。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没有距离感。他们也“拉大旗作虎皮”,乘工作组的东风,顺势而上。带领我们工作组逐队逐片察着风土人情,介绍全村基本情况,讨论研究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作出规划。经调查研究,我们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集中精力抓粮食增产,力争亩产垮“纲要”(800斤),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具体抓好四个方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第一、大积农家土肥。俗话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化肥凭计划供应,不是单位当家领导是搞不到指标的,而且价格不菲,尿素计划指标要25元100斤,就是氮酸氢氨也要9.5元100斤,相当卖100斤稻谷钱。而农家肥是有机肥料,就地取材,不板结士壞。我们就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大积土杂肥。一是收好农家肥,把农户家,猪屎,大粪收集好,按质论价,放到田里已打好的沟氹里沤。二是“三光”刨草皮(田杆子光、田墈光、房前屋后光)。既消灭了病虫害,又积了肥料。三是抓典型树样榜,发动妇女参加积肥活动。该大队田少人多,妇女一般不参加集体劳动,我们以三瑞生产队“四属户”家属杨淑霞为样榜,杨己有40来岁,原动过阑尾炎手术,还有贫血,胃病,老公是县“六二六”医院名医,子女都以成年,家境比其他农户好,而且从未出过集体工。这次在子女的动员下,她带头出工刨草皮,这是无声命令,在她带动下。三瑞全组20来个家庭妇女全部出动,干得热火朝天,冬翻田里沟氹肥料满满的,全大队在此召开现场会进行堆广,全村掀起积肥高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抓好犁、耙工夫。那时土壤成份和结构的科学未普及,农村流传着老话:田要深耕,崽要亲生。深耕能把底层板结生泥土翻上来,使泥土透气,肥料吃得均匀。二是泥要耙烂,田来耙平,肥要撒匀。叫两犁两耙。每一坵田都要通过检查验收。基本上天天在田边转,与支部一起到各生产队检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抓好合理密植。伟人在《党内通讯》中说:“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根据品种和士壤,秈稻大多采用4x5寸规格(当时还未种杂交稻),每蔸7至8根。既保证了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合理采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保持密植不走样,坚决杜绝随手插扯边禾,每丘田都用长绳扯箱,每箱4.8尺宽(两人一箱,每人6蔸禾)。这样卡住了横行密度,竖行保持5寸就行了。不但行距通气,而且目视美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抓田间管理。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是农业八字方针。𨂐田、除草、施吧、露田、杀虫、治病这一系列管理工作要环环扣紧,才能不出差错。大队干部包队包片,工作组和支部书记每三天到各生产队田边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就在田边及时整改,限期完成。并请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和公社农技元到村、组具体指导怎样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我也跟着他们学到了不少识别和防治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又转手教给生产队长和农民,打着赤脚下田查看稻瘟病、纹枯病发病时禾苗根部特证、查稻飞虱密度,如何掌握杀农药时间。这些虫、病害,一发生就会出白秈、倒伏一大片,甚至颗粒无收。各生产队都喊我和农技员帮他们到田地诊断,把我当成了“医生”。</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组,支部的努力下,在上级农技人员的支持下,全大队没有因病虫害倒伏一丘田。</p><p class="ql-block"> 皇天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这一年我走运,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连政大队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大队亩产比往年增加150斤以上,而我驻点三瑞生产队亩产增加了250斤以上,基本达到了纲要(两季稻平均值)。生产队储备口粮比往年增加,不但可以吃饱,不多缴了不少征购粮,增加了队里收入。</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年底,快撤队时,一些村民到我们工作队驻地挽留我们,希望我们再留一年。</p><p class="ql-block"> 令人没想到的是,三瑞生产队洪于道等十多位青年农民联名写信给区委书记廖俊美,对我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区委领导把我留在村里再搞一年。这年底,区委领导在全区三级扩干大会上对我进行公开表扬。这是我到板桥区工作第一次受到表扬,内心感到很高兴。虽然区委未同意我继续留任该大队继续蹲点,但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此前他们认为我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不够灵活的老实人。通过这次蹲点,领导看到了我的实干精神。区委把我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由区组织委员刘景太,区秘书李家祝二人作培养人,待条件成熟发展为正式党员(好事多磨,1976年1月1日为正式党员)。这是我人生中前进的第一步。虽然与我同时参加工作的30名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己升任公社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甚至个别任区委副书记(洪市区洪森林),但对我这“三无”(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而且有些木讷的人而言,能受到表扬,就有点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区委书记廖俊美(前排左),区武装部长蒋扬金(前排右),区办干事莫运字(后排左)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