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翻看地图时,目光又一次落在了修水这片土地上。德安县、永修县、庐山市……一个个名字像老友般熟悉,而修水,总在我心里占据着特别的位置。它不单是赣西北的一个县,更是我心中文化脉动的源头。小时候,父亲常指着地图讲那些古地名的由来,说修水自古文风鼎盛,是“义宁陈氏”的故里,是黄庭坚的根脉所在。那时还不懂,只觉得这名字念着好听——修水,修水,似有流水潺潺,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去湖口走了一趟,站在鄱阳湖边,风从水面吹来,带着千年的诗韵。当地人说,陆游曾在此驻足,留下六百余首诗篇。我忽然想到,修水虽不临湖,却也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从黄庭坚的“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到陈三立的沉郁苍茫,修水的文脉,早已随江河奔涌,汇入中华文化的浩荡长流。身为一个修水人,我常感荣幸——不是因为名字被写进书里,而是因为这片土地始终相信:文字有力量,文化能传家。</p> <p class="ql-block">前阵子参与拍摄一部关于“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纪录片,第四集正好讲到修水与武宁。镜头里,青山叠翠,溪流如练,我站在村口的老樟树下,望着远处梯田层层铺展,忽然明白:修水的文化,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吟咏,它也长在泥土里,活在烟火中。村中老人还能背出《千家诗》,孩童在祠堂前跳绳时随口哼着“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不是陈列品,它是呼吸,是日常,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傍晚散步至河畔,天边云霞如染,水面泛着金光。我停下脚步,轻声念出那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虽不在凉州,却也心潮起伏。修水没有孤城万仞,却有幕阜山的苍茫、修河的婉转。我们写诗、读诗,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让心灵有所寄托。在这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一首唐诗,已是奢侈。而我庆幸,生长在一个仍敬重文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前日参加一场乡村诵读会,站在山前,穿着一袭绿纹旗袍,念起李白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那一刻,山风拂面,群山静听,仿佛千年前的诗意穿越时空,在修水的山水间重新苏醒。台下有老人点头,有孩子模仿着朗诵,我忽然眼眶发热。文化传承,不在宏大叙事,而在这样朴素的瞬间——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念,有人愿意把诗种进下一代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去中国科大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校园里青春洋溢。我站在校门前,想起修水虽是小城,却历来重教崇文。黄庭坚曾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这话至今刻在县图书馆的墙上。如今,修水的孩子们不仅能读诗,还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文化不是束缚,而是翅膀。我常对年轻人说:走出去,带着修水的文气,但别忘了回头看看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走访一处古碑,竹林掩映,石碑斑驳,字迹依稀可辨。我站在碑前讲解,声音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那碑文记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乡贤捐资修桥的事迹。修水的文化,向来不只属于名人,更属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修桥、办学、刻书、传礼,用一生践行“文以载道”。我讲着讲着,竟觉得不是我在解读碑文,而是碑文在提醒我:文化人,要有担当。</p> <p class="ql-block">草原辽阔,蓝天如洗,我站在一块刻着“义宁”二字的石碑前,风吹起衣角。修水古名义宁,这个名字承载着太多精神重量。我轻轻抚过石碑上的红字,心想:所谓荣幸,不是生于斯便自然获得,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片土地曾照亮过中国文化的某个角落,你仍愿意为之发声、为之守护。这份荣幸,是责任,也是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