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游·大地之子

原野

<p class="ql-block">  告别嘉峪关前往敦煌, 一路是无穷无尽的沙漠戈壁,遥远的地平线也少了起伏变化,天与地各被蓝、黄两色所垄断。昏昏欲睡之际骤然间沙漠中突现异域般的雕塑,是进入了奇妙的梦境,还是闯入了海市蜃楼?突如其来的景象顿时驱散了我们的疲倦和睡意。原来前方就是闻名遐迩的甘肃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与敦煌毗邻的丝路“姊妹城”,这里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敦煌艺术的中心地带。今天来到瓜州,邂逅的却是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  ▼这座2016年落成的《大地之子》雕塑为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的首批作品之一,连同《无界》、《汉武雄风》等其它作品,旨在共同打造新时代的“荒野艺术”核心,这也是莫高窟、榆林窟等传统造型艺术的延续和创新,是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拓展。</p> <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于2016年创作,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俯卧酣睡的婴孩雕塑</span>长15米、高4.3米、宽9米,由127块红砂岩组合而成。制作过程首先采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然后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其诠释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数字雕刻技术首次在如此大体量雕塑中的尝试应用。</p> <p class="ql-block">  ▼细看天地怀抱中的婴孩,泛着浅红光润的肤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广阔大漠的原始浑然天成;</span>圆润柔嫩的身体透射出着初生的纯净与无瑕;安祥酣睡的神态映衬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婴儿趴在戈壁上,毫无顾忌的酣睡仿佛是对大地母亲最热切的依恋,这不也正是人类对自然的原始依赖吗?</p> <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地之子》雕塑还与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有关,故事的原形来自叙利亚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2015年叙利亚战争爆发,父亲带着家人想逃离魔窟。但途中遭遇翻船,父亲拼力护佑自己的妻儿,但无情的巨浪将其扑晕在沙滩,迷茫间却听到3岁的小儿子艾兰的哭喊:“爸爸,你别死!”这是他生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再度见到艾兰的时候,他已毫无生息地静卧于海滩,任凭海浪无情拍打,他却神态安祥。土耳其的一家新闻机构拍下了这一惊人的场景,向全世界揭露这场战争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  ▼小艾兰的死反映出动乱和战争对普遍良知的践踏,是产生国际难民的罪恶根源。2016年芬兰赫尔辛基现代艺术馆以《直到海给他自由》雕塑直示这一话题。今日由蓝天庇护、被大地拥抱的《大地之子》不也正是对战争的控诉和生命的敬畏吗?</p> <p class="ql-block">  ▼又有人说一个柔弱的婴孩独自栖身于荒凉的戈壁滩,孤零零的面对风霜雨雪,实际是对自然环境提出的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永远的命题。</p> <p class="ql-block">  ▼ 与《大地之子》相望的另一大型雕塑《无界》同样出自董书兵之手,却是迥异的风格设计和不同的材质构成。它长60米,高21米,宽40米,遥遥望去犹如来自天穹庞大无比的白色宮殿。</p> <p class="ql-block">  ▼如此现代梦幻的建筑,其灵感却来自榆林窟第25窟的唐代“经变画”,经历一千多年时光洗礼,那辉煌华丽的亭台楼阁成为现代设计的蓝本,成为沙漠中琼楼玉宇般的“一主殿、四阙楼”总成。</p> <p class="ql-block">  ▼建造《无界》使用了约6300根特殊定制的不锈钢管,以30000个扣件将其相连。那一根根最为简洁的平直线条,来自传统却意指未来,在这座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上得以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无界》的创意在于它的未完成感,那一排排如脚手架组成的现代宫殿,抒说着人类文明的进行式,古代丝绸之路正由现代文明继续书写。</p> <p class="ql-block">  ▼密实的材料结合戈壁的光影,在虚实之间亦真亦幻,如海市蜃楼般的视觉,体现出人类文明跨越时空的延续性。正如《无界》的命名一般,文明、艺术,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相通无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