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珮高6、5厘米,宽3、4厘米,厚0、5厘米,硬度6、5度,灯光照射呈半透明状,材质属透闪石白玉。</p><p class="ql-block"> 该玉珮雕璲整体呈现后石家河文化及广汉文化期工艺特征,采用成熟完美的平面减地起阳的浅浮雕与搂空透雕高超工艺,制作十分精细完美。受沁浑厚,部分已显红黄色朱砂沁,包浆自然古旧开门,可称其为夏代神首冠连体双人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 玉佩的正面仿佛藏着一段远古的低语。那是一张凝固在时光里的面容,眉目深邃,鼻梁挺拔,唇线微启,似在吟诵某种失传的祷词。整张脸被一种近乎神性的庄重笼罩,不怒自威,却又透出几分温润的慈悲。两个对称的凸起自顶部延展而出,像是冠冕的残影,又似某种图腾的化身,让人联想到祭祀场上头戴神冠的巫者,在火光与鼓声中与天地对话。阳光斜照时,玉质泛出柔和的光晕,半透明的肌理里仿佛有血脉在缓缓流动——那是时间沉淀下的温热,是千年沁色与人间烟火交织的痕迹。这不仅仅是一块雕刻的玉石,更像是一扇门,通往那个尚玉、敬神、以形通灵的古老时代。</p> <p class="ql-block"> 翻过来看,人形轮廓在斑驳的沁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两位并肩而立的先民,自洪荒中走来。他们的身形被极简地勾勒,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感,像是从大地本身生长出来的符号。两侧的小孔如眼,默默注视着岁月流转;底部平直而稳重,像是扎根于泥土的根系,连接着生与死、人与神的界限。玉面上自然生成的纹理与红黄相间的朱砂沁斑,宛如血泪滴落后的印记,诉说着某种仪式的终结或传承的断裂。这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一种信仰的载体——双人连体,或许象征着阴阳相合,或是氏族共祖的合一之形。它静静地躺在掌心,不言不语,却让人心生敬畏,仿佛能听见远古祭坛上的 chants 在耳边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 我常想,这样一枚玉佩,曾属于谁?是某位部落首领胸前的圣物,还是祭司在通灵时佩戴的信物?它穿越了夏代的风雨,躲过了战乱与尘埋,最终以如此完整的姿态重现人间,实属奇迹。它的美不在炫技,而在那份沉静的力量——一种来自文明源头的朴素与庄严。每当灯光穿过它的边缘,映出那层淡淡的红黄光晕,我就觉得,这不是石头,而是一段凝固的信仰,是一对并肩站立的灵魂,在时间之外,依旧守护着某种我们已遗忘的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