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这座古意盎然的入口,头顶是高悬的牌坊,红底电子屏上滚动着“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的字样,现代文明的倡导与千年建筑的沉静在此奇妙交融。青砖灰瓦间,栏杆整齐排列,绿树掩映,仿佛一步跨进了时光的缝隙。这里不是普通的景点,而是亳州博物馆的门庭,古朴中透着庄重,像是在轻声提醒:慢些走,历史正在里面等你。</p> <p class="ql-block">一进馆,迎面便是导览图。彩色的参观路线如脉络般铺展在平面图上,清晰指引着展厅的方位。我顺着箭头默念:先去历史厅,再转至民俗展区,最后看看古代思想的发源故事。这张图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邀请函,让人迫不及待想沿着它走一遍。</p> <p class="ql-block">墙面上,一排奖牌静静悬挂,像是无声的见证者。“安徽省最美博物馆”、“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这些荣誉不张扬,却让人心生敬意。它们不是装饰,而是对这座馆多年耕耘的肯定。站在这面灰砖墙前,我忽然觉得,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藏品多少,更在于它如何被这片土地记住。</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红顶灰墙的古建筑在薄纱中若隐若现。几位游客缓步走过,有人撑起蓝伞,身影融入这朦胧的画境。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成了有呼吸的存在。我驻足良久,不愿惊扰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一尊金色帝王像立于红基之上,铭牌上的字迹讲述着他的功业。他目光深远,仿佛穿透了千年的尘埃。背景是斑驳的灰墙,光影交错间,竟有种肃穆的对话感——是今人与古人的凝望,也是记忆与现实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庄子的雕像静静伫立,长须垂落,神情淡然。他是“逍遥游”的化身,是道家智慧的象征。站在这位哲人面前,我不由放轻了脚步。他不言,却似在低语:万物皆流,何须执念?那一刻,喧嚣远去,心也跟着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又一尊金像,老者面容慈祥,衣褶流畅,仿佛刚从竹简旁起身。他不属于某位具体帝王,却像是所有智者的集合体。红基托起的不只是雕像,更是一种精神的重量。历史在这里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商汤的雕像威严庄重,冠冕堂皇,胡须浓密如墨。他是开国之君,是变革的象征。站在这位先贤面前,我仿佛听见了远古的钟声——那是文明初启的回响,是亳州作为文化源头的底气所在。</p> <p class="ql-block">“亳州博物馆”五个金字刻在黑匾上,红门映衬,庄重而不失亲切。推门而入,玻璃后陈列的文物静静诉说,参观者低声细语,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这扇门,不只是建筑的入口,更是通往记忆深处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一面介绍牌前,我停下脚步。上面写着:此地乃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发源地,曾有第一次大学教育,也有最早的开科取士。读到这里,心头一震。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竟从这片土地萌芽。历史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脚下这片泥土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室内深处,一块巨碑静立,金文古朴,笔划如刀刻斧凿。深色壁画为背景,白柱两侧耸立,光线柔和,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纱。我不懂那些文字,却被它们的气势震慑——那是祖先用符号写下的信仰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黑白照片与地图并列。士兵列队、战马奔腾,箭头标注着行军路线。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凝固的岁月,每一行文字都是一声历史的叹息。战争与和平,牺牲与重建,在这里被娓娓道来,不煽情,却动人。</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兵器与石球并列,还有那两把古旧的手枪和长棍。它们沉默地躺在红墙前,玻璃映着微光。这些曾握在战士手中的物件,如今成了和平年代的见证。历史从不喧哗,但它从不沉默。</p> <p class="ql-block">瓷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小碗与高脚瓶错落有致,纹路清晰,釉色如水。展柜上方写着“纹瓷香炉”,名字雅致,器物更美。我忽然明白,古人所谓的“器以载道”,大概就是这般——美在形,意在心。</p> <p class="ql-block">墙上照片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集会与列队,红色说明文字一字一句讲述过往。那些面孔或许已消逝,但他们的身影被定格,成了后人理解历史的窗口。看久了,竟觉得他们也在看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军装笔挺,姿态庄重,照片中的人站在旧日的屋檐下。他们是谁?指挥官?士兵?还是普通百姓?名字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真实地活过、奋斗过。历史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无数个这样的瞬间堆叠而成。</p> <p class="ql-block">展览墙上,照片与地图再次出现。地图上标注着“捻军形势图”,那些曲折的路线,曾是热血与命运的轨迹。我盯着那条红线,仿佛看见马蹄扬尘,听见号角长鸣——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p> <p class="ql-block">书法悬于展柜上方,一密一疏,如呼吸般有节奏。下方石碑静卧,文字清晰,像是刚拓印出来。红底衬托下,文化的力量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喧嚣的解说,只有墨香与石韵,在无声中对话。</p> <p class="ql-block">近代亳州的历史被写在金底展板上:黄河决口、人民抗争、战火纷飞、新中国建设……一段段文字如潮水般涌来。我读着读着,竟有些眼热。这片土地历经沧桑,却始终挺立,像极了那些不肯倒下的古塔与城墙。</p> <p class="ql-block">“公興槽坊”牌匾下,一尊人物像立于柜中,身后红灯笼高挂。这是旧时作坊的缩影,是酒香与匠心的记忆。绳子围起的不只是展品,更是一段被珍视的传统。我仿佛闻到了发酵的香气,听见了木槌敲打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同仁堂”三字金光熠熠,木质柜台摆着青花瓷瓶,横梁上写着“药材产地名”。这里不是药铺,却是药文化的再现。瓶身花纹精美,像是藏着百味良方。我忽然想起小时候闻过的中药香,苦中带甘,一如岁月本身。</p> <p class="ql-block">一尊铜像手持药碗,仿佛正为病人调配良方。身后抽屉林立,标签清晰,墙上青花瓷罐静立,书法“药材店”三字苍劲有力。这不只是陈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问诊——医者仁心,古今相通。</p> <p class="ql-block">“瓷器店”牌匾下,深色展柜中碗盘花瓶琳琅满目。左侧挂画,右侧陈列,色彩温润,工艺精巧。这里没有叫卖声,却有另一种热闹——那是美与技艺的无声交响。</p> <p class="ql-block">木质货架上,红陶罐整齐排列,罐身贴着“酱”字标签。香火袅袅,标牌写着“请勿触摸”。这场景朴素得近乎日常,却最打动我——真正的传统,不在庙堂,而在厨房的酱缸里,在生活的烟火中。</p> <p class="ql-block">展厅宽阔,天花板上灯光如星,照亮一个个玻璃柜。每一件文物都在光下低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暗色空间里,光成了引路人,带我们一步步走向过去。</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央,万佛塔模型玲珑精致,层层雕饰,尖顶直指上方。灯光打在塔身,仿佛有佛光流转。八千尊小佛藏于其中,虽不可见,却让人心生敬畏。这不仅是建筑,更是一颗虔诚的心。</p> <p class="ql-block">一排排展柜在幽光中延伸,像通往时间深处的长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上,每一眼都望见文明的碎片。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三面铜镜静静陈列,中间最大,纹饰繁复。灯光聚焦其上,映出斑驳却清晰的图案。它们曾照过谁的脸?帝王?书生?还是寻常女子?镜子不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