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特卫普圣母主座教堂如同一座美术博物馆,悬挂了大量画作,供游客随意参观。尤其是鲁本斯的几幅巨作,如耶稣升架,耶稣下架都在那里。其中耶稣下架图是比利时艺术的七杰之一。</p><p class="ql-block">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德国锡根。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鲁本斯的绘画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气势宏伟,色彩丰富,将文艺复兴艺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终其一生在欧洲艺坛盛誉不衰。</p> 圣母大教堂外的鲁本斯雕像。大教堂内,收藏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的许多珍贵原作。 <b>上十字架 木板油画</b> 典出《圣经·新约·福音书》。为了强调冲突与运动,采用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又称死亡对角线,加深悲剧意味。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 <b>下十字架 木板油画</b> 典出《圣经·新约·玛窦福音》。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但是风格发生很大改变。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傍晚,耶稣的门徒若瑟去见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就下令交给他。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用洁白的殓布将他包好,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圣若望,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圣伯多禄;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玛利亚玛达肋纳。 <p class="ql-block">北廊西头的这幅《圣米迦勒击败反叛天使》,为弗兰斯·弗洛里斯·德·弗里恩特(Frans Floris de Vriendt,1517-1570)1554年的作品。他是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曾被誉为“佛兰德斯的拉斐尔”。</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的升天》是鲁本斯于1625年创作的一幅充满活力和情感的油画作品。这幅画不仅展示了鲁本斯在宗教艺术领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宗教信仰的深深敬仰。画面中央,圣母玛利亚坐在云朵之上,身穿金色长袍,头戴光环,手中拿着一个象征神圣的十字架。她的周围环绕着天使,其中一些天使正在为她欢呼,另一些则围绕着她旋转。这一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圣母玛利亚在耶稣基督的引导下从天堂升入天空的过程。在圣母玛利亚下方,是一群人,他们似乎在注视着圣母的升天,并且在祈祷。这些人物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表情各异,有的惊讶,有的悲伤,也有的虔诚地祈祷。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也使得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一宗教故事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南廊东头这幅昆汀·马赛斯(Quentin Matsys,1466-1530)的《恸哭》,绘制于1509年。昆汀·马赛斯是安特卫普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创作了大量宗教题材作品。据介绍,这幅画是应安特卫普木匠行会的委托创作的。1577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看中了这幅画想重金买下,当时的安特卫普画家马丁·德·沃斯力阻此事,最终他说服安特卫普市议会,出更高的价钱将此画留在了安特卫普。</p> <p class="ql-block">圣母作为此教堂和安特卫普市共同的主保圣人,在这座教堂中多次出现。主祭坛背面是与鲁本斯同时代的安特卫普画家亚伯拉罕·马蒂桑(Abraham Matthyssens,1581-1649)1633年绘制的《圣母之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