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友:二哥</p><p class="ql-block">图文:二哥(手机创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84095</p> <p class="ql-block">初识建水,便被它揉进时光里的厚重与鲜活打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代的建水孔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规模仅次于曲阜与北京孔庙。历经扩建,它占地广阔,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布,庄严恢弘间,满溢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底蕴。</p><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更似时光封存的珍宝,以“19世纪原生态村营”之姿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村中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学房错落,完整留存着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人文记忆。</p><p class="ql-block">走在蜿蜒的青石板路上,能望见朱家花园的雕梁画栋缀满时光印记,转头又见双龙桥十七孔洞映着粼粼波光,每一处风景,都让人心甘情愿沉醉在这座城的温柔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代的建水孔庙,坐落于云南建水。历经多次扩建,占地广阔。其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尽显宏伟庄严。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 ,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之地,更承载深厚文化底蕴,见证岁月悠悠流转。 </p> <p class="ql-block">查询资料了解到,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经历代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达115亩,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有“规制弘敞,金碧壮丽,甲于全滇”之美誉。</p><p class="ql-block">文庙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布局。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一殿、一阁、二庑、三堂、三亭、五门、六祠、八坊等共37个单体建筑。其中,泮池为椭圆形,面积达45亩,规模与造型均为全国之冠。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采用28棵柱作承重架构,前檐左右两棵辅柱为“石龙抱柱”,雕工精巧。</p><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既是祭祀先师圣人的场所,也是办学之地,曾有一庙三学,即临安府学、建水州学、元江府学。每年春秋两季会举行祭孔活动,平时还会举办开笔礼、成童礼等传统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建水县,距县城1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古村落——团山民居 。它宛如一颗遗落在滇南大地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数百年的岁月沧桑。</p><p class="ql-block">团山之名,源于彝语,意为“有金有银、风光秀美的地方” ,这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初的礼赞。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张氏始祖张福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历经三迁,最终定居于此,与当地彝族和睦共处,开启了团山的传奇篇章。此后,张氏族人遵循“百忍”家训,以和为贵,家风淳朴,子孙勤勉向学,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漫步团山,仿佛踏入了历史的回廊。这里的建筑是时光的凝固,也是文化的沉淀。古民居大多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中原汉式传统与彝族土掌房风格的精妙融合 。粉墙黛瓦,檐角飞翘,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幅淡墨的山水画 。建筑布局灵活多样,有单进院落的小巧精致,也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大气磅礴,每一处院落都以天井为中心,承载着家族的烟火日常,又联通着天地的灵气。</p><p class="ql-block">走进这些古宅,宛如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木雕、砖雕、石雕遍布门窗、梁柱、照壁 ,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寓意深远。“鲤鱼跃龙门”寄托着对子孙仕途的期望;“松鹤延年”饱含着对长辈福寿的祝愿;“梅兰竹菊”则彰显着主人对高雅品格的追求 。门楣上悬挂的“将军第”“秀才府”等匾额,虽历经风雨,依然闪耀着往昔的荣耀,诉说着家族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除了精美的建筑,团山民居还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漫步在古村的石板路上,偶尔能遇见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祥和 。他们会热情地与你攀谈,讲述着团山的前世今生,让你感受到这里独特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2005年,团山民居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2006年世界100个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之一 ,这颗滇南明珠终于被世界瞩目。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活着的滇南历史,见证了民族的融合、商业的兴衰和文化的传承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切都变得宁静而美好。每一次的驻足,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的凝视,都是对文化的敬仰。团山民居,是一个值得用心去品味、去探寻的地方,它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展示着滇南大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建水十七孔桥,俗称双龙桥,位于云南建水县西庄镇。它横跨泸江河与榻冲河交汇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续建,共十七孔,全长148米。桥身为石拱结构,上有三座飞檐式阁楼,是典型的廊桥建筑。它是云南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多孔连拱桥,被茅以升列为全国著名古桥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水紫砂一般指建水紫陶,它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建水制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1932年,建水紫陶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美术大奖。</p><p class="ql-block">产地原料,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建水而得名,其原料来自建水县五彩山的五色土,即红土、紫土、黄土、青土、白土。这些泥料不添加化学原料,经手工炼泥、陈腐后,具有天然、安全、可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工艺特点,建水紫陶的主要工艺包括漂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土窑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其独特的“阴刻阳填”工艺,先在壶坯上刻花,再用不同颜色的泥填回去,最后反复打磨出自然光泽。此外,建水紫陶无釉磨光,成品“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建水紫陶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装饰风格独具特色。其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补衮图”,极具书卷气。残贴装饰也是建水紫陶的独特创造,将不同的书法、绘画作品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实用价值,建水紫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用其泡茶,茶香不会被吸走,也不会有异味,且不容易串味,特别适合泡普洱、岩茶等高温高香类茶。此外,紫陶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餐具存肴隔夜不馊。</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吃的午饭,门面很小,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本地人爱吃的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6日下午四点完稿于抚仙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