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趣味•创意问答〕慧眼照文坛,风骨立逆境,——欧阳修的双重人生坐标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文/萍水相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7789293</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文学与政治史上,欧阳修是一座横跨两界的丰碑。他以“玉尺量才”的胸襟成为文坛伯乐,用“宁折不弯”的气节书写贬谪人生,双重境遇交织出北宋士大夫的精神图腾,至今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的“慧眼识才”,从来不止于科举考场的一次破格录取,而是贯穿一生的育人初心。主持嘉祐二年科举时,他面对苏轼那篇文采斐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虽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而避嫌置为第二,得知真相后却慨然叹曰:“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这份不避贤、不嫉能的气度,让苏轼、苏辙、曾巩等英才得以崭露头角,造就“千年第一科榜”的文坛盛事。即便在贬谪途中,他仍不忘奖掖后学,见到王安石的文章便赞其“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屡次向朝廷举荐,全然不顾日后政见分歧。这种“唯才是举、不论亲疏”的胸襟,让北宋文坛打破门户之见,形成“群贤毕至、佳作频出”的繁盛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较于识才的佳话,欧阳修的三次贬谪之路,更显文人风骨的坚韧。景祐三年,他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直言弹劾权贵佞臣,被罗织罪名贬至夷陵。在偏远小城,他并未沉沦,反而埋首整理古籍、革新吏治,将逆境化作治学与理政的契机。庆历五年,遭政敌构陷诬告,他再次被贬滁州,却在山水之间寻得精神寄托, 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篇,用“与民同乐”的情怀消解仕途失意,将贬谪之地变成精神家园。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举措,他第三次被贬亳州,依旧坚守“文以载道”的初心,编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警示世人。三次贬谪,三次坚守,他从未因境遇坎坷而放弃理想,反而让人格与文品在逆境中愈发纯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的一生,是“育才”与“守节”的完美诠释。他以慧眼照亮文坛前路,让古文运动的薪火代代相传;以风骨抵御仕途风雨,为后世文人树立精神标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顺境中的高歌猛进,而在于识才时的坦荡胸襟,与逆境中的初心不改。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至今仍能激励我们在人生路上坚守正义、提携后辈,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不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唯才是举”的坦荡胸襟与逆境中“宁折不弯”的文人风骨,哪一点更能触动你?结合自身经历或当下现实,你认为这种精神该如何在生活中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