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前篇拙文重点是唐诗中的“神曲”,我们再来看看两位宋代文豪的诗歌,在他们的诗歌中“神曲”都不作为中药写入的。先说东坡先生的的诗《润州甘露寺弹筝》。笔者在学习东坡先生的诗词歌赋过程发现,他的这首《润州甘露寺弹筝》诗,远不如他同时其创作的一首词有名。笔者还注意到,东坡先生流传至今的词约有380首,而用《采桑子》曲牌填词的仅此一首。现将这首小令拷贝粘贴如下,通过词前的序言和词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诗《润州甘露寺弹筝》。<br> 采桑子 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br>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br>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br> 显然这首《采桑子》不是东坡先生的最佳作品,但作为应朋友之邀的即兴之作,依然彰显了他的文学素养与才华。<br> 这首词和《润州甘露寺弹筝》诗,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季的大雪和冬至期间,东坡先生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在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楼聚会宴饮、唱曲、吟诗。诗和词都对这一欢乐场景作了描述,东坡先生借诗词也或多或少的抒发了一些人生感慨。<br> 东坡先生吟诗填词时在座的两位友人,前者姓孙,名洙,字巨源。宋扬州广陵人。此人19岁登进士第。史载其“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恺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因不满于王安石变法而出知海州。后者姓王,名存,字正仲。宋润州丹阳人。23岁登进士第。史载“素与王安石交厚,神宗熙宁中安石执政,论事不合,即不来往。”<br> 由于拙文重点是写有“神曲”的诗词,故而暂且放下《采桑子》词,细究一下《润州甘露寺弹筝》。诗云。<br>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br>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金山名。)。<br>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br>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br> 首行诗前句中的“多景楼”,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下》:“甘露寺在北固山,唐李德裕建。……时甘露降此山,因名。中兴以来,郡守陈天麟作多景楼于其上。”后句中的“哀弦”,悲凉的弦乐声。<br> 第二行诗后句的“浮玉”,东坡先生有自注云:“金山名。”此“金山”即今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前句中的“江妃”有两种说法。一是载于西汉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江妃二女》,相传为出游于长江、汉水的两位女神。二是唐玄宗的妃子江采蘋。史载此江妃泉州莆田人。“善属文,自比谢女。”开元初,高力士选归侍玄宗。入宫后深受喜爱,因居所遍植梅花,玄宗因戏名梅妃。但鲁迅先生对此持有异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推断,梅妃实无其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笔者认为东坡先生诗中的“江妃”,笔者以为应指前者。<br> 第三行诗“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大意是,取来我家雕有双凤图案的珍贵古筝,弹奏出如三峡孤猿哀鸣般凄凉的乐声。“双凤槽”指形制精美的古筝,槽为弦乐器的共鸣箱,雕有双凤图案,象征珍贵。 “三峡孤猿号”化用南北朝郦道元《三峡》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意象,以猿啼的悲凉渲染音乐的哀婉。<br> 最后一行“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比较直白,意思是与你一起合奏一曲芳春调,引来啄木鸟停在落霜后的树枝上倾听。“树杪”树的末梢也。<br> 读罢上述两首东坡先生的诗词,笔者感到一改东坡先生豪放、豁达的风格,难怪纪晓岚给诗的评价云:“感觉惆怅,郁闷。”<br> 东坡先生的“神曲”是神仙般自娱自乐的乐曲,而放翁先生的“神曲”则是用来敬神的了。目前能查到的放翁先生一生写了两首《赛神曲》,通过诗的内容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祭祀敬神的场景,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美满的祈求。<br> 赛神曲 <br> 丛祠千岁临江渚,拜贶今年那可数。<br> 须晴得晴雨得雨,人意所向神辄许。<br> 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br> 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br> 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br> 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br> 诗的前两行说的是寺庙的位置,香火旺盛的程度,以及祠堂里神仙有求必应和人们的愿望诉求。首句“丛祠千岁临江渚”,描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神祠矗立在江边,“千岁”强调其年代久远。第二句“拜贶今年那可数”说的是今年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拜贶(kuàng矿)”即拜受赐与,也就是献上贡品祈求、酬谢神明的庇佑。接下来的“须晴得晴雨得雨”说的是神明的灵验程度,即神明能随人心愿赐予自然现象。“人意所向神辄许”只要人心所向,神明便应允,体现人神相通的信仰。 总之,前四行诗反映了诗人以及身边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同时隐含对神明灵验的信赖。<br> 中间三行“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说的诗人们的祭祀活动。“嘉禾九穗”指的是奇特美好的谷物。在我国古代记载灵异现象的《宋书·符瑞志》中就记载了,东汉开国的光武皇帝刘秀出生的第二年,他家院子的成长出一茎九穗的嘉禾,且这一年全县范围粮食大丰收。“持上府”是将丰收的稻穗献给上级官府,表达对神灵的感恩和对丰收的庆祝。“大饼如槃牲腯肥”中的“牲腯(tú图)肥”即供祭祀用的猪和牛羊。孔颖达注疏《左传》时云:“牛羊曰肥,豕曰腯。”<br> 最后一行“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则描绘了黄昏时分人们祭祀归来的醉态,而后句通过蝉声与斜阳的意象渲染出寺庙的寂静,反衬白天的热闹场景。<br> 放翁先生晚年还写了一首《赛神曲》,还是用诗句描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是比上一首描写更细腻,更富有情感罢了。诗曰。<br> 击鼓坎坎,吹笙呜呜。<br> 绿袍槐简立老巫,红衫绣裙舞小姑。<br> 乌桕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br> 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br> 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br> 牛羊暮归塞门闾,鸡鹜一母生百雏。<br> 岁岁赐粟,年年蠲租。<br> 蒲鞭不施,圜土空虚。<br> 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br> 淳风复还羲皇初,绳亦不结况其馀。<br> 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br> 第二行诗前句中的“绿袍槐简”指古代低级官员所服用的绿色官服和槐木手版。<br> 第三行“乌桕烛明蜡不如”中的“乌桕”,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根皮、树皮、叶皆可入药,种子外被之蜡质称为“桕蜡”,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种仁榨取的油称“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等用。<br> “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土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淳风复还羲皇初,绳亦不结况其馀。”揭示其中的词语,理解这几句诗就不难了。“蠲(juān捐)租”即免除租稅。“蒲鞭不施”比喻施政者宽厚仁政。以蒲草为鞭表示刑罚宽仁。“圜土”指牢狱。“束草”即草把。“形模”指形状,样子。“刻木为吏”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也用来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接上“无文书”后,再凶残的狱吏也形同虚设。<br> 诗的最后一行是祭祀结束后的情景了。“官道隅”指官道旁的角落。而“夜深歌舞官道隅”则揭示了人们欢歌宴饮的兴致不减,也说明了祭祀活动的延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