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湾的无垢淨光舍利塔

兵心忠义

<p class="ql-block">  沈阳城西的高岗之上,一座通体洁白、宛若天工雕琢的古塔巍然矗立,仿佛从时光深处缓步走来的圣者,披着千年的风霜雨雪,却依旧气韵庄严、风骨凛然——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无垢净光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它如一朵盛开于尘世之上的白莲,孤傲而静谧,在晨曦微露与暮色四合之间,默默守望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岁月的低语镌刻进每一块石砖。</p> <p class="ql-block">  塔前,一条蜿蜒的人工河静静流淌,水面波光潋滟,宛如撒落了无数碎银,在阳光下闪烁跳跃。每当夕阳西沉,金色的余晖斜斜洒落,古塔的身影便倒映于澄澈如镜的河面,随水波轻轻摇曳,恍若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虚实相生,意境悠远。清风拂过,柳枝轻舞,水声潺潺,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这一塔、一水、一影,诗意氤氲,令人不禁屏息凝神,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里,这座塔并不似今日这般庄严肃穆。那时的它,更像一位被遗忘在旷野中的老者,墙皮斑驳脱落,藤蔓攀援缠绕,杂草丛生其间。我曾和村里的孩子们奔跑在塔周荒芜的野地里,挎着竹篮挖荠菜、采婆婆丁;也曾在雨后湿润的滩涂上赤脚追逐蹦跳的蛤蟆,笑声惊起一群栖息的水鸟,划破寂静的天空。彼时的舍利塔静默无言,唯有风掠过檐角铜铃,叮咚作响,清越悠扬,仿佛在低吟一段无人倾听的古老往事,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寂寥。</p> <p class="ql-block">  数十载光阴流转,当我再次踏足这片熟悉的土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不已——昔日苍老残破的身影已然焕发新生。修复后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巍峨挺立,白石如玉,雕工精妙,飞檐翘角重现辽代建筑的雄浑风骨;整座塔院清幽肃穆,松柏苍翠,香火袅袅升腾,游人络绎不绝,虔诚的脚步回响在青石板路上。</p> <p class="ql-block">  我缓步穿行于庭院之间,细细品读碑文与展板上的字句,才真正掀开这座古塔厚重历史的一角,窥见其深藏千年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原来,此塔始建于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由契丹百姓集资兴建,是辽代佛教鼎盛时期的珍贵遗存,承载着一个民族对信仰的虔诚与寄托。塔身初建之时,此地正是古辽河蜿蜒流经之处,河水在此回旋成湾,形如玉带环抱宝塔,故得名“塔湾”。彼时塔影临水,舟楫往来,香客云集,梵音缭绕,一派繁华盛景,堪称塞北佛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无垢净光舍利塔,早已超越了一座宗教建筑的意义,更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一页页记载着王朝兴衰、信仰流转与文明赓续。它见证了契丹王朝的信仰荣光,历经清代帝王的虔诚修缮,也穿越了近代城市喧嚣与遗忘的低谷。而今,在现代化都市的怀抱中,它以崭新的姿态静立如初,既承载着千年的禅意与智慧,也映照出人们对文化根脉的深切敬意与执着守护。</p> <p class="ql-block">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亲下令重修此塔,使其重焕庄严气象,延续法脉传承。然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1985年那次大规模修缮——施工人员在清理地宫时,竟意外发现1548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以及鎏金佛像、绢本经卷、法器等百余件珍贵文物,件件精美绝伦,弥足珍贵。那一刻,尘封数百年的秘密被悄然唤醒,塔也因此正式定名为“无垢净光舍利塔”,成为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辽代舍利瘗藏圣地,被誉为“北方佛门瑰宝”。</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地理变迁,辽河早已改道北移。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地方政府开凿新渠,引浑河水灌溉农田,新开河恰好流经塔下,延续了“塔湾”之名。水脉虽变,地名未易,仿佛冥冥之中,天地仍为这座古塔保留着最初的约定,让“塔影湾流”的诗意得以薪火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