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唐朝(九十四)

陈年九

<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期</p><p class="ql-block">: 九十四</p><p class="ql-block">:程元振专权(上)</p><p class="ql-block">:大宦竖李辅国是死了,但朝政大权又落入了另一宦官程元振手中。程元振也是拥立代宗为皇帝的人,后代宗为了制约李辅国,程元振又被封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事省事,又一个权倾朝野掌管兵权的宦官出现了。</p><p class="ql-block">:程元振出生一个贫苦农民家,因为生活所迫,程元振自行阉割,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太监。直到唐代宗为帝前,程元振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太监。</p><p class="ql-block">:在没有成气候前的程元振,办什么事他都小心翼翼,尽心尽力,是人们公认的办实事的人。加上程元振善于拍马溜须,不光得到了大太监李辅国的赏识,也赢得了代宗的好感。特别是在肃宗病重之际,张皇后召自己入宫欲置自己于死地的消息,是程元程最先透露给李辅国的。若不是程元振阻挡自己进宫,自己或早成了张皇后的刀下鬼,因此代宗一直对程元振心存感激。李辅国死后,代宗擢升程元振为元帅行军司马,加镇国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宜县侯,统领禁军,权力并不亚于以前的李辅国。</p><p class="ql-block">:不久,代宗又升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晋封邠国公。此时的程元振,利用代宗对自己的信任,越来越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把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旧唐书》载:“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p><p class="ql-block">:程元振是一个心里阴暗、气度狭隘的小人,他睚眦必报,利用手中权力,处处陷害反对他的官员。</p><p class="ql-block">:襄阳节度使来瑱是一个立有赫赫战功的将军,程元振利用来瑱入朝述职的机会,向来瑱索贿。来瑱向来看不起宦官,因而拒绝了程元振,遭到了程元振怨恨。程元振立刻诬陷来瑱对皇帝不恭顺,并联合王仲昇一起,说王仲昇的被俘,是来瑱与敌合谋所致,导致来瑱被处死。宰相裴冕与程元振有点小矛盾,程元振唆使人弹劾裴冕贪污,裴冕被贬为施州刺史。郭子仪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程元振使用诡计,罢黜郭子仪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闲赋在家的郭子仪,整天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功劳太大惹上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程元振的专权,使中兴宰相裴冕被贬,有功于国的节度使来瑱被杀,功高盖世的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被罢黜,这一切,让所有藩镇将领人人自危,和朝廷离心离德,催生了藩镇割据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因为安史之乱,朝廷调集了不少陇右、河西、朔方边镇军队,致使边镇空虚,朝廷又无力补充边镇军力,使少数民族武装,对边关进行骚扰,吐蕃叛乱就是一个实例。</p><p class="ql-block">: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叛乱,边关告急,眼看就要威胁到长安。这样的大事,程元振竟然封锁消息,代宗被蒙在鼓里。吐蕃军势如破竹,是年十月,直抵渭水便桥。惊慌失措的唐代宗,此时才下旨命全国兵马勤王。但恨透了程元振的节度使们,只是幸灾乐祸、隔岸观火、坐观胜负,无一支兵马前来勤王。</p><p class="ql-block">:长安城破前夕,代宗丢下长安城百姓,仓皇逃往陕郡。叛军进入长安,在长安城中杀人放火、大肆抢掠。长安城百姓与没来得及逃跑的官员,全被乱军蹂躏,家破人亡,哭喊声震天动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