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有感

夕照廊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p><p class="ql-block"> 明/杨慎</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p><p class="ql-block"> 英雄。</p><p class="ql-block"> 是非成败转头空。</p><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白发渔樵江渚上,</p><p class="ql-block"> 惯看秋月春风。</p><p class="ql-block"> 一壶浊酒喜相逢。</p><p class="ql-block">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杨慎的这两句词在心头回响,眼前便浮现出那幅永恒的景象——长江之水永不停歇地昼夜奔流,而一代代英雄如浪花涌现又消逝。这首诞生于明代才子笔下的词作,因其被置于《三国演义》卷首而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人历史意识与生命感悟的集中表达。</p> <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长江东逝,是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具象化;浪花淘尽英雄,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再现。杨慎以寥寥数语,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的坐标体系中,让我们瞬间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短暂。</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与夕阳的意象,一个永恒不变,一个循环往复,恰如历史的旁观者,冷静地注视着人世间的兴衰更替。</p> <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历史虚无感的背景之下,词人笔锋一转,将镜头拉近到江边的老渔翁。“白发渔樵江渚上”的形象,饱含着深意。他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不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却是历史永恒的见证者。当英雄们随着浪花消逝,渔樵却依然在江边,秋月春风般永恒存在。这一形象暗示着:真正的永恒不属于那些追逐功名的英雄,而属于能够超脱历史循环,与自然合一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  杨慎创作此词时,正值因“大礼仪”事件被贬云南之际。从翰林学士到戌边罪臣,他亲身经历了命运的变迁,对历史的无常、人生的顿挫波折有了切肤之痛。正是这种切身的痛苦,促使他超越一已的得失,上升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词中“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慨叹,不是消极的情绪发泄,而是历经磨难的通透;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不是麻木的冷漠,而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脱。</p> <p class="ql-block">  读了这首词以后,我深深感觉到这首词之所能够超越时空,触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在于它回应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困境——</p><p class="ql-block">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面对历史的无情,在有限的生涯里如何寻找永恒的价值。它告诉我们,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成败得失的算计,而在于对生命本质的领悟;永恒不在彼岸的许诺,而在此岸与自然、与时空的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激流中挣扎,当我们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疲惫,重读这首《临江仙》,仿佛听到一声穿越时空的提醒:在滚滚历史长河面前,不仿做个江边的看客,看浪花翻涌,也看秋月春风。如此,我们或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触摸到某种永恒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引用,谢谢摄影师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