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学区房”

晨曦

<p class="ql-block">如今一提起学区房,总绕不开高昂房价、优质资源的讨论,可我脑海里冒出来的,却是70年代那间像口袋一样的小平房——那是我家当年为了读书,用舒适楼房换来的“学区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家住的是新楼房,六楼~顶楼,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可以了哟。两房一厅的格局,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屋里亮亮堂堂,站在阳台能望到远处的街景,日子过得舒展又自在。可这一切,都因为“读书”两个字变了样。爸爸说,学校旁边的房子好,走路就能到,不耽误我上学,于是咬咬牙,把楼房换成了学校隔壁的平房——走路到校门,真的只要3分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那间“学区房”,和楼房简直是天壤之别。一进门就望到头,里间房黑沉沉的,厨房缩在最里头。没有厕所,家家户户都用尿罐,夜里起夜坐尿罐,白天上公共厕所,冬天冻得打哆嗦,夏天又满是味道。房子薄得像纸,别说隔音了,隔壁邻居说话、咳嗽,甚至翻书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更吓人的是,平房里还常有老鼠窜来窜去,夜里总被“吱吱”声惊醒,裹着被子不敢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不懂,只觉得换了房子好委屈,想念六楼的阳光和干净的厕所。可长大后才懂,那间破旧的平房里,装着爸爸最实在的爱——为了让我和哥哥能近一点上学,能多一点时间读书,他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离他们上班也远了,扛下所有不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区房,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昂贵,可那份为了孩子教育甘愿付出的心意,却和当年一模一样。我的“老学区房”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值钱的地段,却藏着最朴素的父爱,也藏着一代人对“好好读书”的执念,它不像现在的学区房那样被追捧,却在我心里,比任何豪宅都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