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匡庐忆烽烟 红色初心映山河(2025.11.2.摄于江西九江市庐山抗战纪念馆.)

颜可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歌曲:(中国军魂)</span></p> <p class="ql-block">  阴雾如纱,轻笼着匡庐胜境。我与友人们踏着湿润的石阶,寻至庐山市牯岭镇河西路506号的庐山抗战纪念馆,指尖触到青砖黛瓦的瞬间,便觉一段厚重历史正穿过迷雾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建筑群,三栋中式官殿式楼宇联立相依,歇山顶的飞檐翘角携着古典雅致,西式立面又添几分沉稳,2000平方米的占地间,藏着民族危亡之际的铿锵岁月。缓步而入,四大展区次第铺展:“国共合作在庐山”的史料勾勒出同舟共济的图景,“庐山孤军抗战”的实物见记着浴血坚守的勇气,《抗战宣言》发表的场景复原恍若让时光倒流,日军侵华罪证则字字泣血、触目惊心。当目光落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手稿影印件上,落在蒋介石办公室复原的旧物,耳畔仿佛响起1937年7月17日那振聋发聩的“庐山谈话”一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这十字箴言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依旧让我们心头滚烫,热血翻涌。</p> <p class="ql-block">  馆内复原的谈话会会场、保安十团指挥部,将周恩来等先辈赴庐山谈判的艰辛、国共合作的促成历程生动再现。我们驻足于每一件文物前,凝视着泛黄的历史照片,聆听着影像资料里的枪炮回响与呐喊声,那些关于抗争、坚守与牺牲的史实,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可感可触的温度,沉甸甸压在心头,又升腾起无穷的力量。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不屈身影,九江在抗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贡献,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崇敬与感动在胸中交织,久久难以平复。</p> <p class="ql-block">  这座1996年便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雾霭渐散,走出纪念馆时,心中的震撼与激荡都未曾褪去。我们深知,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抗战精神化作前行力量,我们必将赓续红色血脉,带着这份初心与担当,为祖国的繁盛发展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众人在庐山大厦前留影的花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