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 传承精神 矢志报国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挖掘历史 传承精神 矢志报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上兰村的中北大学,其前身为1941年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等发展阶段,于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正式更名为中北大学,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人民兵工第一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北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国防背景的高校,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兵工教育紧密相连。1941年5月,太行工业学校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隶属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特科大队的延续,开创了人民兵工教育的先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坐北面南,校门口正中央一座灰色景观文化石镌刻“中北大学”四个红色大字,其背面同是镌刻红字“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石背后、“八”字形行政楼前为一座彭德怀元帅“横刀立马”的大型青铜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怀念和爱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亲自倡导创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所人民兵工学校——— 太行工业学校,即中北大学的前身。为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并教育青年学子秉承先辈遗志,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中北大学于2010年10月24日彭德怀元帅102周年之日为他铸造了这尊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塑像以1941年彭德怀元帅创建本校时期形象为原型,左手持缰绳,右手持望远镜,横刀立马,纵横驰骋。整座塑像高度为7.6米,象征彭德怀元帅人生的76个春秋。主体材质为青铜与锡合金。塑像基座采用红色花岗岩,不仅象征这位元帅的铮铮铁骨,同时还寓意中国的红色革命。长9米、宽5米的白色台基及汉白玉围栏,寓意其无瑕纯朴的心灵和高贵的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塑像右边为“德怀楼”,左边为“校训楼”,校训“致知于行”明示于楼上。后来保安告诉我,那座“八”字形行政楼也叫“德怀楼”,其前面即校门口景观文化石后面空旷处叫“德怀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塑像东侧草坪中有一块灰白文化石,镌刻2001年8月1日薄一波为校庆六十周年之题词“人民兵工第一校”,亦为红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德怀楼,右侧草坪中有一座日晷。这是中北大学外语系00级学生毕业二十周年捐赠给母校的纪念礼物。汉白玉须弥式基座,中间镌刻红字“历尽千帆 归来少年”,上幔镌刻“感恩母校”;背面同是镌刻篆文红字母校校训“致知于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致知于行”源于《荀子•儒效》,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行知行合一。“致知”指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于行”指将知识付诸实践,二者统一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其实,这也体现的是太行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计时的一种天文仪器,就是通过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指太阳的影子,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指针的影子投向晷面,指针影子慢慢地由一边向另一边移动。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即此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给母校的“留念”,既寓意深刻又寄托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晷北面草坪中有一尊厉瑞康半身塑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厉瑞康(1917年3月--2005年6月),江苏溧阳人,军工专家,曾任太原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内设立厉瑞康塑像是为了纪念他作为太行工业学校(中北大学前身)创建者之一的历史贡献,弘扬其在军事工业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精神。厉瑞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工业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1年参与创建太行工业学校,并担任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为抗战和新中国国防工业培养了首批技术人才。 ‌塑像作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旨在传承太行精神和抗大传统,强化师生对学校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认知。 ‌也通过塑像展示厉瑞康在艰苦环境中办学、培养人才的事迹,激励后人继承其“学以致用”、“边战斗边教学”的办学理念。此举还体现了对学校历史人物的敬仰,增强了校园凝聚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跟一位职工闲聊知,这个校区是中北大学校园南区,除德怀楼与后边的教学楼外,展示的几乎都是校园文化,故又称文化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学楼后边有一座民国时期建筑,很具特色,典型的“工”字楼。近前看,有一通文物保护碑——“山西私立进山学校旧址”。很纳闷,进山学校不是在杏花岭上马街吗?我在《新城街寻古》中还写过进山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顾不得想那么多,先细细大量这座建筑。其面积不大,坐北面南,正面面阔五间,卷棚硬山顶,插飞锦瓦,一门八窗户,圆券门拱形窗。中间建筑面阔三间,方形门,大小六个方形窗,墙根留有金钱通风口;双坡硬山顶,插飞锦瓦,双坡各开一个“八”字形老虎窗,有三个方形窗,两山墙各开一个拱形窗;东西对称,小巧珑珑,看上去很像歇山顶模样,也很像二层,其实是一层。正面正房在东西两边各开两个拱形窗户跟北边正房各开一圆券门一拱形窗,与中间门窗相邻。北边正房同是面阔五间,卷棚硬山顶,无门,十个拱形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座建筑呈“工”字形布局,南北两端为卷棚顶,中间连接段为双坡硬山顶,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组合。别具特色的是那老虎窗,既轻巧新颖美观,又通风采光实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进山学校会落址于此?这要从头说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战以后各种思潮充斥中国,阎锡山和山西的各路名流也在思考山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如何建设。为集思广议,从1921年起,他和他的秘书总监、参议总长赵戴文,就办起了一个论坛叫做“进山会议”,其最重要的一个议题是“教育”。次年,赵戴文在一次“进山会议”结束之后向阎提议,为让天资聪慧、品学皆优的贫寒之子接受教育,拟在太原开办一所学校。阎非常同意和支持这个提议,并亲自为学校选址,又亲自出马当校长,尽力寻找更多资源支持办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山”出自《论语子罕》里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里取名“进山”,就是不要做功亏一篑的憾事,而是要在“进”字上下功夫,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推动所干的事业日有所“进”,才能登上成功之“山”;还有一层意思是,“改进山西,让山西进步”。于是,1922年9月23日,这所学校在总督府附近的步弓街正式成立,开始全省招生(初中十高中),全称为“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鉴于原校舍陈旧和不足,遂于1929年在此新建校舍632间,分为四个院,校舍红墙碧瓦灿然一新。1931年初中部先迁过来上课,次年8月高中部亦全部迁来。这里靠近汾河大堤,夏季大树参天,浓荫蔽日,校园内新植花卉,一片碧绿,环境十分优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约在八、九月间因形势紧张,学校被迫停办。1941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经赵宗复等人的积极筹办,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太原,设立在新城西街前商业专科学校旧址(现为太原十七中)和上官巷一号(现市公安局职工宿舍)。1962年,学校迁至上马街现校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山中学前期汇聚了许多进步师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成立早期共产党秘密组织,涌现出纪廷梓、赵宗复等一批进步学生领袖和中共党员,组织和领导了太原学生的反帝斗争与抗日救亡运动。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不少进步师生为国家、为民族壮烈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山中学一路走来,风雨沧桑,举步维艰,虽如今只保留了其中一小部分建筑物,但它是一段历史记忆,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好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历史、传承学校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一条街路西为柏林园,也称柏园。园内以高大苍翠的侧柏为主,融合天然灌木与林中花草,且具青石小路、鹅卵幽静、小桥长廊等景观,形成了自然山水相映的宜人环境,成为师生日常学习、休闲、锻炼的公共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园内有近千株树龄超20年的侧柏,满目苍翠,荫翳蔽日,四季常青;小桥玲珑、潭水清清、鹅卵石怡人,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天然画面;飞瀑长廊、孔子像、《再铸辉煌》校歌,自然景观中蕴涵浓浓文化韵味。“中华期栋梁求实为大,北国育才俊唯真是学”、“杏坛设教弦歌不辍垂万世师表,柏园兴学英才辈出育百代风流”、“各勉日新志,共证发寒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园北面为“军工文化园历史展示区”,主要有三部分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靠西为第一部分,是“人民兵工第一校记”。校记以大型深褐色浮雕的形式,全面反映了从1941年创建到如今80多年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和风雨历程,但太行精神及矢志报国精神贯穿始终。在一块灰色景观石上以红色线条展示出建国前学校迁址路线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5月,太行工业学校在山西黎城县看后村正式开学,刘鼎任校长,1942年2月迁至左权县,1943年7月迁至武乡县,1946年2月迁至长治,1949年4月迁至太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兵工第一校记”如是说:“一九四一,民族危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总倡建,兵校始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大分支,铸剑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工泰斗,首任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城看后,号角吹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权泽城,浴血清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乡温庄,行军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复校长治,助力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星移共和,迁址晋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易其名,蹿厉图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防八校,重器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兵工七子,挺膺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省部共建,开来继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陆海空天,乘风破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演武修文,杏坛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致知于行,弦歌竞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山巍喊,志在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水流长,鸿鹤浩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扶济国运,辈出栋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设一流,再铸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间为第二部分,是“刘鼎文化园”。有一尊刘鼎身穿大衣风尘仆仆一路走来的青铜全身塑像,灰色基座镌有“刘鼎 1902—1986”,塑像背景为灰褐色景墙镌八个金色大字“兵工泰斗 统战功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鼎被誉为“兵工泰斗”和“统战功臣”,主要因其在军事工业和隐蔽战线上的卓越贡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3年,刘鼎任闽浙赣苏区洋源兵工厂政委期间,他亲自设计并制造了我军首批35mm口径小迫击炮及炮弹,开创了人民兵工自力更生制造火炮的先河 。 ‌抗战担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期间,他技术革新主持改进黑火药配方、设计八一式步马枪,并攻克白口生铁焖火技术,推动迫击炮和地雷的批量生产 。1941年创办太行工业学校,培养出了大批兵工技术人才,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人才基础 。 ‌1946年后,刘鼎主导研制黄色炸药包投掷器(“土飞机”),极大提升了解放军攻坚能力,被毛泽东称为“土飞机”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1930年代在上海特科期间,他负责与钱壮飞、李克农等情报人员联络,策划反搜捕行动,确保中共地下组织安全 。 ‌在西安事变中他扮演了关键角色‌。1936年秘密赴西安与张学良会谈,促使其坚定联共抗日立场;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第一时间向党中央发送电报,协助周恩来等代表赴西安谈判,被毛泽东誉为“西安事变有功之人”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刘鼎被中央任命为重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兵工、机器、汽车、船舶及电信等工业。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研制了57mm无后坐力炮及炮弹、90mm火箭筒及火箭弹、反坦克手榴弹及地雷等新式武器,极大提高了志愿军的对敌杀伤能力。他制定了《现有工厂调整大纲》、《五年新建工厂大纲》等兵工建设计划,并上报中央军委。可以说,刘鼎在广泛、深入的国内外调研基础上构思了新中国兵工建设的第一张蓝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鼎先后担任第一、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空工业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一生奋战在兵工战线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多次肯定其贡献。1986年7月25日,刘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习仲勋为其题词:“兵工泰斗,统战功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靠东为第三部分,是彭德怀同志塑像。这里有彭德怀同志身穿大衣双手背后威风凛凛的一尊全身浅灰色花岗岩塑像,柱形黑色基座正面镌刻三行金字:“学校前身——太行工业学校奠基人 彭德怀同志 华北工学院、华工河北校友会敬立公元二00一年九月”;东侧面镌“山高路远坑神,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公元一九三五年”;背面镌“倡建吾校,德怀彭公。六秩庆典,缅怀元戎。杏坛春雨,报德崇功。塑像千秋,永铭仪型。 华北工学院敬立公元二00一九月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塑像后边(之北)有一座中北大学重庆校友会捐立的灰色景观文化石,正面镌有三项内容:右边为“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中间上部地球仪模型上显示中北大学校徽,下部为校训:致知于行;左边为校歌《再铸辉煌》。背面同是三项内容:右边镌一竖行红字“从太行山走来”;中间仍为地球仪模型上显示中北大学校徽;左边镌三行蓝字:“铭念师恩 心系母校 中北大学重庆校友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挖掘本校历史,传承本校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让莘莘学子矢志报国,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1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