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日记——病房里的光与暖

一叶知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1月16日,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风带着寒意,我站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9层病房的窗前,眺望远方铺洒开来的晨光,金色的光线穿过云层,温柔地落在城市的楼宇间。困扰我多年的耳疾,历经六天的检查与手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我可以脱下病服,穿着自己的衣服,心旷神怡的幸福滋味从心底蔓延开来,这六天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回放,值得被好好记录,成为生命中一份珍贵的记忆。</p> 2025.11.11 晴 星期二 入院·初见温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6点45分,女儿的滴滴车准时停在楼下。坐在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我的心情既忐忑又释然。忐忑的是即将到来的手术,释然的是终于要和这难缠的耳疾做个了断。多年来,耳朵的不适早已影响了正常听力,尤其是今年,反复流脓的症状让我备受折磨,试过多种药物都收效甚微。上半年在宣武医院检查后,医生明确告知耳膜穿孔必须手术才能根治,是女儿斩钉截铁地说“小病不治大病吃苦”,四处打听后帮我联系上了北医三院的专家,才有了这次彻底治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入院前一晚,女儿坐在我身边,拿着记事本一条条核对住院必备品,然后分门别类地装进双肩背包里,细致到连我常用的降压药都单独用小袋子装好,贴上了服用说明。看着她有条不紊的样子,我心里既温暖又愧疚——原本我来北京是为了帮她带宝宝、分担家务,如今却要让她为我的病操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你就安心治病,家里有我夫妻俩和爸呢。”女儿的声音温柔却坚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她特意请了半天假陪我办理入院手续,反复叮嘱我要配合医生,直到我催着她去上班,她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办理完住院手续,我住进了9层耳鼻喉科二病房(北方)的11号床,病例号5801949。这间病房有三张床位,我居中而住。靠窗的是一位来自河北的58岁女士,我入住时她已经进了手术室。守在床边的是她的女儿,一个1987年出生的姑娘,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未婚的她笑着告诉我:“在北京扎根得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言谈间透着一股独立干练的劲儿,让我不禁心生好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入住后,就进行正常的各项功能指标的检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回到病房,己经午饭过后。河北病友已经从手术室回来了,她的女儿正小心翼翼地帮她擦脸。阿姨的鼻腔被医用棉花紧紧塞住,只能靠嘴巴呼吸,说话也有些含糊。她女儿告诉我,母亲患的是鼻腔肿瘤,之前已经严重到无法正常呼吸,手术风险不小,术后鼻腔里的血水可能会涌入口腔,稍有不慎就有窒息的危险,所以她必须24小时寸步不离地守着。我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就知道她肯定没怎么休息,可她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喂水、擦汗、调整枕头,每一个动作都轻柔细致。</p> 2025.11.12 晴 星期三 术前·静待新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核心任务是听力测试,我坐着医院的班车前往北院总部。一系列专业的检测下来,结果不太乐观,医生诊断除了耳膜穿孔,还存在神经性听力问题,虽然与穿孔没有直接关联,但长期的炎症堵塞确实会影响身体健康,这更坚定了我手术的决心。医生通知我,明天早上第一台手术,让女儿7:30前到医院签字陪护。</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检查排得很满,抽血、心电图、胸片……忙忙碌碌近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病房走廊里,“厚德仁术,求是拓新”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是韩启德院士——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医学泰斗一直强调医院要注重医学人文,要让病人满意,此刻身处这样的环境,我心中的不安渐渐消散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右边床位,是一位北京本地的55岁病友,比我小9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今天刚做完手术,当我从总部检查好身体回病房,只见她脸上居然还带着微笑,仿佛只是经历了一场小小的体检。我着实有些惊讶,毕竟我见过不少术后痛苦难耐的病人,可她却神色轻松。快过二小时麻药反应期,她笑着吩咐丈夫给她倒杯茶,并甜蜜地倚在病床沿边的丈夫身上,那股恩爱甜蜜劲,足以抵挡住所有的苦难。连她丈夫都笑着调侃:“我们家这位是顶梁柱,什么事都能自己扛。”后来聊天时我才知道,她的“坚强”并非天生。公公婆婆生病住院全靠她打理,母亲曾患障碍性贫血三年,病危通知单一张接一张,她在医院见多了生死,早就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倒下。”她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让我对这位素昧平生的病友生出了几分敬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丈夫发来微信视频,屏幕里宝宝正咿咿呀呀地喊着“奶奶”,看着丈夫既要带孩子又要做饭的忙碌身影,我心里满是牵挂,却也暗自庆幸有这样体贴的家人和给力的医院,让我能安心接受治疗。</p> 2025.11.13 晴 星期四 手术·生死瞬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晨五点半,天还没亮我就醒了。洗漱完毕后,我习惯性地拿出自己带的缬沙坦胶囊(代文)80mg服下,毕竟高血压的药不能随便停。没过多久,护士送来医院的降压药,得知我已经自行服药后,她不由得有些着急:“阿姨,你怎么能自己随便吃药呢?这种药对手术中的血压控制可能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生怕因此耽误手术,幸好主治医生辛颖医生检查后说问题不大,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7:30,女儿准时赶到医院签完字。7:45,护工推着手术床过来接我,穿过长长的走廊,我的心跳越来越快。到了手术室门口,护工让我脱下病服等候,寒意顺着毛孔钻进身体,我忍不住裹紧了身上的薄毯。几分钟后,一位护士过来核对信息,将我推到手术台前,用皮带轻轻固定住我的双腿。就在这时,主任辛医生走了进来,她穿着绿色的手术服,戴着口罩和帽子,眼神温和而坚定。“阿姨,别紧张,你的心脏和胃部状况都很好,手术会很顺利的。”她一边用仪器检查我的身体,一边轻声安慰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麻醉医生过来时,说我的血压有点偏高,主任辛医生让我放松,等了片刻后示意可以开始麻醉。一个塑料套桶似的圆杯扣在了我的鼻子和嘴巴上,我只听到麻醉医生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便失去了意识。再次醒来时,身边只有一位医生和护工,强烈的恶心感涌上喉咙,我忍不住说:“我想吐!”医生安抚道:“阿姨,忍一忍,回到病房再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被送回病房后,尿急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我只好让女儿帮我穿上提前准备好的纸尿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医生特意叮嘱女儿,术后两小时内不能让我睡觉,女儿看我精神有些萎靡,便拿出带来的散文集:“妈,我给你念段朱自清的散文吧,你听着就不困了。”她知道我喜欢这类书籍,特意选了我最爱的篇目,温柔的声音在病房里流淌,带着暖暖的温度。可没过多久,麻药的副作用开始发作,我浑身发冷,像掉进冰窖,冷汗直冒,眼前仿佛有无数妖魔鬼怪在打转,胃里更是翻江倒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我快不行了,拿个脸盆来……”话还没说完,我就开始剧烈呕吐,下身也不受控制地尿湿了纸尿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女儿一边轻轻拍着我的背,一边急忙按响了床头的报警铃,声音带着一丝淡淡的紧张却神情依旧沉稳:“妈,没事的,只是药物反应,医生马上就来。”很快,医生和护士都赶了过来,与主任辛医生立刻联系了麻醉医生会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麻醉医生过来了,建议在输液中加入止吐药和补充体能的药物,护士动作麻利地调整了输液方案。看着女儿忙前忙后地帮我擦拭、换纸尿裤,又时不时地凑到我耳边轻声安慰,再看看医生护士们有条不紊地处理着突发状况,我心里既难受又温暖。那两个小时,简直像过了一道鬼门关,每一分每一秒都备受煎熬,可女儿的陪伴和医生的专业,让我一次次挺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我的状态终于好转,不再呕吐,身体也暖和了起来。女儿总算可以趴在床上后休息一下了,看着她疲惫的侧脸,我忍不住想起平时她工作那么忙,还要抽时间照顾我,心里满是心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病友过来安慰道:“大姐,刚手术完都这样,你挺过来就好了,辛医生的技术特别好,恢复起来很快的。”她的鼓励,让我对恢复健康更有信心了。</p> 2025.11.14 晴 星期五 康复·见证感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夜安睡后,我感觉整个人清爽了不少,仿佛做了一场噩梦终于醒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暖洋洋的,让人心生愉悦。耳朵虽然还有些闷胀感,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疼痛感,也不再流脓,这种轻松的感觉,我已经久违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河北病友要出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女儿帮她穿戴整齐,白色的羽绒服搭配咖啡色裤子,脚上是一双时髦的靴子,头上还戴着一顶防寒的咖啡色鸭舌帽,看起来时尚又精神,根本看不出是刚做完手术的病人。她的精神状态很好,说话清晰,不再蒙着鼻子吐字含糊不清,她走到我病床前拉着我的手说:“大姐,祝你早日康复,这家医院的医生护士都特别好,你放心养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女儿笑着和我道别,我忍不住问她:“这两天几乎没合眼,你怎么能坚持下来呢?”她依旧是那副爽朗的笑容:“我妈病情特殊,随时可能有危险,我怎么敢睡呢?现在她好了,比什么都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看着她们母女俩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感慨万千。这个87年出生的姑娘,为了照顾母亲辞掉了工作,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却始终毫无怨言,那份对母亲的爱,深沉而坚定。人活着就是硬道理,生命是自己的,懂得珍惜,才能感受到这样的幸福感。就像我,若不是及时手术,恐怕还要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会有机会感受到这样纯粹的人间温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北京病友过来和我聊天,她告诉我,她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不少难事,公公婆婆生病、母亲病危,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身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扛事”的性格。“其实术后也挺难受的,但是一想到家里还有人等着我照顾,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还说,北医三院的医生确实厉害,不仅技术好,态度也特别好,每次查房都会耐心地询问病情,解答疑问,让人特别安心。正如韩启德院士所说,一流的医院不仅要有顶级的技术,还要有温暖的人文关怀,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p> 2025.11.15 晴 星期六 盼归·心生感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上护士来输液时,笑着告诉我:“阿姨,明天你就可以出院了!”这个消息让我兴奋不已,积压在心底的喜悦瞬间爆发出来,有一种重获新生的快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这几天的治疗,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耳朵的闷胀感也减轻了不少,听力似乎也有了些许改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趁着输液的间隙,我和北京病友聊了很多。她给我讲了她和婆婆同住的过往,讲她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讲她在照顾家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感动。她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这个看似坚强的“女汉子”,内心也有着柔软的一面,她的“扛得住”,是对家庭的责任,是对生活的热爱。我忍不住问她:“我们患了同样的病,同一个医生做手术,为什么你术后反应那么轻,我却像过了鬼门关呢?”她笑着说:“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心态也很重要,你呀,就是太紧张了。不过你女儿那么孝顺,医生那么负责,你肯定恢复得比我还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她说得有道理,人与人的差别或许就在于心态和经历。她经历过太多风雨,早已练就了强大的内心,而我虽然也为人母、为人妻,但在家人的呵护下,相对来说没经历过太大的风浪,所以面对病痛时会显得更加脆弱。但这次住院,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懂得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p> 2025.11.16 晴 星期日 出院·再见病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出院的日子,北京的风越来越大,但阳光却格外明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再次站在9层病房的窗前,眺望远方的晨光,与六天前不同的是,此刻的我,耳朵不再流脓,心里不再忐忑,取而代之的是轻松与喜悦。困扰我多年的耳疾,终于在北医三院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下彻底根治,这份重获健康的幸福感,难以用言语形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出院无须办理手续,下载北医三院APP公众号,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手机的网上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医生特意叮嘱我回家后的注意事项:“阿姨,回家后要保持耳部干燥,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有任何不适及时联系我们。”他们的语气依旧温和,眼神里满是关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医院大门,一阵阵大风袭来。今天突然降温了。女儿,女婿帮我背着双肩包,提着行李袋,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涌入鼻腔,耳边没有了之前的不适感,连听力都清晰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回首这六天的住院时光,仿佛一场短暂而深刻的旅行。在这间小小的病房里,我见证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见证了“女汉子”对家庭的责任,见证了医生护士对病人的关爱。北医三院走廊里“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标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行动指南,他们用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为病人带来了希望与健康,真正践行了韩启德院士“让病人满意,注重医学人文”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次住院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身体的不适,“小病不治大病吃苦”,及时就医才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病情无情人有情,在病痛面前,家人的陪伴、病友的鼓励、医生的关爱,都是支撑我们战胜病魔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婿开的车子缓缓驶离医院,我回头望了一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大楼,心里充满了感激。这段住院经历,让我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成长。从今往后,我会更加珍惜健康,珍惜家人,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见吧,所有的病魔!愿我们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愿世间所有的病痛都能被治愈,愿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希望。而这段病房里的光与暖,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