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流年

安平

<p class="ql-block">文图/安平</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下有两棵相依而立的银杏树,谁也不知树龄几何?至少也有四十年的光阴了。它们的枝干相互交错,宛如一对执手偕老的伴侣,从春日嫩芽到秋日的金黄,四季更迭在它们身上只留下从容的印迹。而我,在它们的见证下,也悄然走过人生的大半旅程。</p> <p class="ql-block">  意识到自己“老了”,往往不是某个瞬间的顿悟,而是生活中细微变化累积,当熬夜后疲惫需要数日才能恢复时,当听到小孩子自然地称呼你“爷爷” “奶奶”时;当你开始早上穿秋裤时;当你不止一次唠叨看门锁好没有;当你开始注意养生而不再胡吃海喝时;当你开始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时;当你开始理解父母当年的选择时;当你懒得再去研究新的APP时;当你发现保持现状比改变更让人安心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对“年轻”的自我认知通常会持续到实际年龄的10~15年之后,也就是说,多数人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这种“青春错觉”可以缓解因衰老带来的焦虑感,让渐长的岁月不至显得太过突兀。</p> <p class="ql-block">  常听父母讲小时候挨饿的苦。在没有填饱肚子前,他们唯一的烦恼就是“饿”。如今,许多人抱怨这个社会,却是他们小时梦想照进的现实。有吃有喝的日子烦恼就多了起来,就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你赋予给它的。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失去活下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抑郁症患者就连跳楼都不怕却害怕活着。而当你懂得“活着就是活着,不用计较活着的意义”时,你就会把心理的能量投注到当下的生活中,就会更加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活得更加自由和轻松。也许,没有意义才是最根本的意义?人生的终极目标终归是一个哲学命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流派给出了多元解读,主要包括内心的安顿、自我实现、幸福追求等多维度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力,那就是我们内心的需求。而一个叫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以独到视角解读了我们人类活着在追求什么?这个理论就像一个金字塔,一层一层地向上堆叠,每一层代表着一种不同的需求,我们才会向上追求更高层次需求。当我们满足了最底层次的生理需求,才会去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而你,扪心自问,如今到了哪个层次呢?</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许是半辈子的打拼已经让我们有了向自我实现需求攀登的基础,该看淡的已经看淡,衰老不是衰退,而生命换了一种语言与你对话,让你好好爱自己。每一个所谓“老了”的瞬间只不过在提醒我们,此刻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在这个硝烟弥漫的世界里,有多少破碎和流离?在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里,又有多少撕心裂肺的哭泣?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当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说话,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真诚待人;闲假时多出去走走看看,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荀且,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和祖国壮丽的山河,如何学会真正地爱自己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所以我们要省点用父母给我们的这具躯体,让身体劳逸结合,学会自我照料;自己稀罕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别人说咱自恋,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更不会把你当回事;爱自己的超我,也就是我们的德行,做人做事留点分寸,有点边界感,待人生过半时,才会发现这些年轻人认为繁琐的规矩和自我约束才是我们在风雨中站得更稳的根基。因此,人生所有的经历对你都有意义,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而言一样存在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回顾半生,求学、立业、成家、育子……这些人生重要的节点,当时看似顺其自然,如今想来却恍如昨日。人到中年,突然感觉时光好不经用,转眼已经过半生,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情,如今却己在镜中看见岁月的痕迹。其实人到中年,也许真正的焦虑不是贫穷、孤单、衰老,而是人到中年以后,你才发现从来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过,就是没有活出精彩的人生,而这也是自我实现需求不被满足的体现。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一条皱文,每一根白花,何尝不是生活馈赠的勋章,承载着故事,沉淀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假如真有下辈子,我愿意成为一颗守候四季的树,就像办公楼下那两棵银杏树,不争不抢,不急不躁,与时光温柔相处,在四季轮回中静默生长,从容老去,活成时光本身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