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崖钻藤探奇洞 ——第373次户外活动纪行

光明磊落

2025年11月15日(星期六),我们一行六人在洪七公的带领下,自驾两车前往章丘区官庄街道郭家楼村,攀爬了天苍岭西大山。<br> 郭家楼村四周被青山环绕,系清朝时,郭姓从官庄乡徐家村迁来,傍山建村,因房屋高低错落,远望似楼,故名郭家楼村。<br>  我们于7:40到达了郭家楼村南1966建的东风水库大坝,将车停在东风水库管理房一侧,整理行装向山爬去。<br> 首先向南行进,爬上一处昔日采石场,随后沿道路折转向东继续前行。 保持向东方向行进,进入“水库东沟”。此沟为山体经自然水流长期冲刷形成的,沟底遍布经水流打磨得圆润光滑的大小石块。随着深入,地势逐渐加深,两侧崖壁陡峭,形成了宽度有限的峡谷地貌。<br>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侧陡峭岩壁,傲然矗立,岩石层理清晰可见,呈黄褐色与深灰色交错的纹理,宛如时光镌刻的年轮。岩壁之上怪石嶙峋,部分区域如刀削斧劈般陡峭,部分岩石则突兀凸起,形态别具一格。<br> 沟峪深处行进难度逐渐加大,因整条沟峪被肆意生长的杂树与野藤完全遮蔽。洪七公带领我们右转,寻找适宜攀爬的路径,向东南方向逐步登高攀爬。 向上攀爬过程颇具挑战,洪七公率先在前,以剪刀开辟道路,优先选择灌木与野藤分布稀疏的区域行进。其余人员紧随其后,手抓灌木与蒿草,沿蜿蜒路线向上攀登。 成功登上北侧山梁后,隔沟峪远眺,南侧连绵的山峦在朦胧天际下延展,山体轮廓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增添了几分缥缈之感。山坡之上,稀疏树木已呈现枯黄之色。章丘区域内的山岭,因岩石质地难以留存水分,植被覆盖率较低,仅生长着低矮灌木与野草,故春季植被返绿较晚,秋季则早早枯萎。后期人工种植的小柏树顽强生长,在枯黄草木间格外醒目;各类灌木已完成落叶,仅余光秃枝干,尽显秋冬季节的萧瑟景象。 众人沿山梁向东南方向登高行进一段时间后,先左转朝东攀爬,随后再次折转向南,向天苍岭西大山主峰发起冲击。<br> 这一带山岭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统称为“天苍岭”,亦有“天仓岭”之称。据明弘治五年(1492 年)《章丘县志》记载:“天仓岭,在县东南七十里”,足以印证其悠久历史。<br>  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期间,军队行至此处时陷入缺粮困境。恰逢此时,士兵发现巨型蚂蚁衔着粟米经过,遂跟随蚂蚁踪迹行至岭上,最终发现一处粮仓,由此化解粮荒。故此岭被赐名“天仓岭”,寓意“天赐粮仓”。明弘治五年(1492 年)《章丘县志》亦有相关记载:“俗传有古军士,困乏至此,忽见有巨蚁衔粟前过,因随其迹至岭上,得穴焉,发之,得粟以济饥。”<br> 天苍岭主脉核心区域的“大山”,海拔达 755.3 米,是章丘东部地区的重要山峰,部分驴友将其称为“章丘第四高峰”。<br>  此次我们攀爬的“西大山”,为天苍岭主脉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支脉,海拔约400米,该名称源于当地村民的习惯性称呼。<br>攀爬过一段崖壁后,在主峰下方有一片面积不大的柏树林。在这片植被相对荒凉的山岭中,这片柏树林显得尤为珍贵。穿过柏树林后,又需攀登一段崖壁,众人脚踩岩石棱角、手扣岩石缝隙,艰难完成攀爬。<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攀崖爬坡钻藤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棘扎人石尖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旁人难解其中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友偏觉快乐多。</div> 在主峰边缘地带,留存有用石块垒砌的寨墙遗迹,由此推测古代曾有人在此筑寨居住。 越过石寨墙后,众人右转朝西行进,成功登上天苍岭西大山主峰。主峰顶部地势较为平坦,无突出巨石,仅生长着一片低矮荒草。 立于西大山主峰俯瞰,可见天苍岭西大山西南角山坳中坐落着的池凉泉村,村内房屋多为青瓦石墙结构。据《於陵安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初年(约1662 年),安姓家族自周村安家庄(今邹平临池镇兴安村)迁徙至此,因村庄临近一处常年水质清凉的泉眼,故得名“池凉泉村”。 我们自天苍岭西大山主峰南端右转朝西下山,沿主峰中部一条人工修筑的道路前行,最终返回西大山主峰北端。从道路悬崖侧规整的石堰可判断,该道路为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的建设产物。 沿此道路继续向东北方向蜿蜒行进,因道路长期无人修整,右侧山坡上生长茂盛的连翘枝蔓已将路面完全遮蔽。众人只得低头弯腰在枝蔓下方穿行,部分路段甚至需双膝跪地匍匐前进。可以想见,待春季花开时节,此处必将呈现“漫山尽带黄金甲”的壮丽景象。 离开人工修筑的道路后,我们左转朝西北方向下行。该区域虽无连翘枝蔓遮挡,但杂树与乱藤密集分布,大家仍需在植被间隙中穿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友确实不轻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时双膝贴地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坡腚刹常上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模样虽囧心高兴。</div> 正当我心中暗自疑惑洪七公所选路线难走之际,眼前景象豁然开朗——原来此行是特意绕道,为欣赏一处形态奇异的山洞。<br>  该山洞位于山崖中部,属自然形成,空间极为宽阔。洞口宽度达30米,高度约3米,深度则超过10米。<br> 该山洞的奇特之处在于,洞穴顶部及周边洞壁的缝隙中,生长着一种翠绿色植物,在昏暗环境中格外亮眼。我此前从未见过在无阳光照射的山洞内生长此类植物,遂拍照查询 “豆包”,得知该植物名为“肿足蕨”。其叶片呈卵状五角形,先端渐尖且为羽状结构;羽片共8-12对,以基部一对最大;叶脉在叶片两面均清晰可见,侧脉呈羽状分布,且无分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崖壁山洞宽又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岩缝丛丛肿足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翠形美添生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扮靓山洞好颜色。</div> 告别山洞后,我们开始下山,先向西北方向行进一段时间,随后右转朝东北方向前行,最终再次左转朝西北方向行进。 下山途中,洪七公示意大家回望——只见一座巨大的石灰岩崖壁巍峨矗立,宛如大地被垂直切割后裸露的“筋骨”。崖壁中部有一条狭长沟壑,形成了一处开口式隧道。显然,这一地貌是经长期岩溶作用与风化、侵蚀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沿山间小路蜿蜒下行,众人最终返回“水库东沟”,踩着沟底乱石回到停车地点,此次户外攀爬行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