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小雨。</p> <p class="ql-block">漫步昆明五华区的西南联大旧址,红色的纪念亭与纪念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与翠绿的草坪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静静伫立在草坪一侧,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仍在凝视着那段风雨如晦却热血沸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让我对这所传奇学府的历史与精神,有了更为真切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在炮火中沦为废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的命脉,三所名校被迫南迁,于1937年11月在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战火很快蔓延至长沙,1938年4月,师生们被迫继续西迁,最终抵达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启了在滇八年的办学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在此就读,约4000人顺利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还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8位为民族独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站在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前,我不禁想起那些在简陋校舍中苦读的学子,那些在油灯下备课的师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烽火中坚守书桌,在困境中追求真理,用知识和热血守护着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色纪念设施上的文字,无声诉说着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与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们中有人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践行了爱国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西南联大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它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印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文脉不灭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旧址时,夕阳为红色纪念碑镀上了温暖的光晕,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在暮色中更显庄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明白,今日的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唯有传承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逐梦路上砥砺前行,让这段不朽的文脉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