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

无求

<b> 10月28日游泳归来,感觉连阴数日的天气显著放晴,于是立马决定独自(老伴到医院办事)乘坐地铁,拜谒、游访以闻一多故居和闻一多公园为中心目的地的多个景点。当天除乘坐公交地铁外,半日余累计行程21000多步,收获甚丰。依据当日行程顺序,拟陆续编发相应游记。</b> <b> 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公园西畔西仓坡巷。艺廊内设有70余块展板,从书法、诗歌、绘画、篆刻、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展示了先生的博学多才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r></b> <b>闻一多先生的生命被定格在了47岁,他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b><b>是坚持革命、顽强奋斗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一生;他的精神,像一支红烛,在我们的心中闪闪发光。</b><div><b> 按照观瞻顺序,本篇以翻拍为基本形式,力图客观地反映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的全貌。</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步入文学艺术走廊</font></b></h1> <b> 走入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其实是按照导航,奔着拜谒闻一多先生故居去的,之前完全不知道有这个走廊。</b> <b> 前言。字挺大,内容完全能够看清,故不依惯例再键入旁白了。</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闻一多先生.书法</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闻一多先生.诗词</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的演讲</font></b></h1> <b> 《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 。在演讲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b> <b>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张曼筠)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b><div><b> 由地下党员何丽芳记录《最后一次讲演》稿件,由段家陵经办,1946年7月21日,发表在《学生报》第二十五期“悼念闻一多先生特刊”第三版。这是昆明最早发表的,也是唯一的一份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记录全文。</b> </div> <b> 《最后一次讲演》经过删节压缩,整理后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b><div><b> 这六块演讲文稿,就依次矗立在闻一多故居的外墙之基上。</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闻一多故居与殉难处</font></b></h1> <b> 闻一多故居。故居在现在的幼儿园内,没对外开放。</b> <b> 闻一多先生殉难处。图为殉难处的东侧。</b> <b> 殉难处的西侧。</b>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闻一多先生殉难处</b></div><br></h1><h3><b>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抗曰战爭初期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经湖南迁居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斗爭。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和记者招特会上,以无畏的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会后五时许,在其长子立鶴陪伴返回住所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此。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五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b>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br></b><b> 一九九二年二月</b></h3> <b> 毛泽东、朱德唁电。</b> <b> 碑的西侧刻有闻一多先生殉难经过。</b> <b> 故居前西仓坡的石板路。</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闻一多先生.诗词</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八、闻一多先生.名言</font></b></h1> <b>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毛泽东</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九、闻一多先生.篆刻</font></b></h1> <b> 被灯杆遮挡的两枚篆刻。</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闻一多先生.书籍装帧</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一、闻一多先生.绘画</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二、闻一多先生.生平简介</font></b></h1> <b>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br>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br>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br>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br>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br>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br>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br>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b> <b> 西侧的红烛文学艺术走廊。</b> <b> 西仓坡毗临翠湖(一路之隔)。</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完。</font></b></h1> <h5><b><font color="#167efb">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