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7日,我编辑过《山西古韵7_榆次常家庄园(下)》,就暂停了“山西古韵”的后续章节。 话说2023年8月7日傍晚五点,我离开山西的榆次常家庄园朝省城太原走,不图省城的繁华与热闹,却只为太原晋祠。夜幕初降时我到高速公路外的龙城服务区,发现有很好的驻车条件,就不想再走十多公里直接到晋祠过夜。 第二天,我由太原龙城服务区到位于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麓的晋祠时才上午8点。看过景区外简介,知晋祠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以为由停车场经游客中心过来,越并行的三座石拱桥,进牌楼就是晋祠,后来发现,要到真正的晋祠还得再行1公里多。真正的晋祠现正式名称为“晋祠博物馆”,外围的晋祠公园是东门游晋祠的必经之地。公园由陈家息庐、周家德隐斋、荣家陶然村3处私家别墅组建而成,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规模扩建,现建成西靠晋祠古建筑群,自成一体的城市大型公园景观。 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事先,我知游晋祠,必看“三宝”、“三绝”与“三匾”。而祠内的三大名刻,因本人文化与书法水平有限,就没放在心上。三宝,是“献殿”、“鱼沼飞梁”与“圣母殿”。三绝,为“难老泉”、“周柏”与“圣母像”。三匾,即 “难老”、“水镜台”与“对越”匾。 下面,我就以足到眼观的先后秩序,把喜欢的景点一一列出。首先是三座石拱桥后的“晋祠勝境”牌楼。牌楼位于晋祠公园东大门前,以其琉璃瓦的华丽覆顶和四柱三门的雄伟结构,成为了晋祠的标志性景点。中门上方的匾额上,书写着“晋祠勝境”,落款为李立功。后面匾额为“唐晋斯原”,为姚奠中题写。这座牌楼从太原东山马庄村的芳林寺搬迁而来,所以也称“芳林寺牌楼”。 顺分列两侧的廊亭水榭前行,就是晋祠公园的东门,迎曦门。此门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匾“晋祠”,中柱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 进迎曦门后有十字石桥,我以为是三大古建国宝之一的鱼沼飞梁,当看过简介后方知不是,因简介明说十字桥“建于公元2007年,桥面东西长19.9米,宽2.9米,桥中12根柱承托十字形桥面,有‘四通八达’之意。” 十字桥西是唐园。简介曰:“唐园,又名园门,建于公园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边半弧廊,北接曲廊。内部包括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 唐园的“唐园”门匾二字,是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的墨宝。两边门柱上的楹联:“风壤瞻唐本;圣词阅晋馀”。唐园背面的匾额为“唐风晋韵”。楹联是“摩挲金石珍唐帖;指点水脉说晋宫”。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在太原的晋祠起兵反隋,半年后建立了大唐帝国。唐园就是为此而建的纪念园。园门西侧的照壁,重建于2007年,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禄、寿”图,西向为“群仙会”图。 绕过照壁是飞龙阁。因阁上有“凌云阁”匾,也有人以匾为名,但阁前简介称“飞龙阁”。飞龙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三檐,四周围栏,建于假山之上。一层塑唐太宗塑像一尊,二层为观景台,游客可登高远眺。假山底部以石洞贯通,游人可从其下穿行而过,说此洞为 “转运洞”。飞龙阁虽身高大巍峨,气宇轩昂,但似乎也是座近代仿古建筑。 飞龙阁有多个阁名,可能与阁上的匾额众多有关。阁的正面三层檐下悬匾“观汾”二字,二层檐下悬有“凌云阁”匾,一楼檐下的悬匾则写有“飞龙阁”三字。凌云阁背面西面,三层檐悬匾“眺岳”二字,二楼的匾和正面相同,一楼却悬的是“凌烟阁”。 飞龙阁右侧的老君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由主殿、耳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主殿为老君殿,殿内东西两壁残存部分壁画,殿外有残碑一通。后院为三清殿,两侧设半壁廊。院内古槐参天,院外溪水长流。由老君庙退出,在去龙兴晋阳雕塑间有圆苑八卦广场。 飞龙阁后,长守厅前,北有留云楼,南有望月楼,二楼相对而建,规制相同,都是面阔3间,进深2间,卷棚顶,带围栏的两层楼阁。望月楼一楼悬匾“青怡阁”,二楼悬匾“望月楼”。留云楼一楼悬匾“仕智阁”,二楼悬匾“流云楼”。 长守厅是建于2007年的仿古建筑,单檐歇山顶,东西有抱厦。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面抱厦门上悬有“唐宗遗风”匾,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此厅后面悬有“龙兴晋阳”匾。 长守厅后有一组称“龙兴晋阳”的群塑,表现李世民及其群臣,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尉迟恭,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这组雕塑高6.99米,宽9 .5米,重2500公斤,时为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 看过龙兴晋阳群塑,沿西向主道前行,有德隐斋。德隐斋是一座古朴的方型建筑,匾额由清代重臣祁寯藻题写,楹联“德无大小何须隐;道乃真知当敬持”。德隐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围廊,大厅前沿为高阔平台。大厅正东,设一牌坊、石桥,两侧为八角莲池,相互贯通。 德隐斋曾是民国时期晋绥军炮兵司令周玳私家花园“在田别墅”中的一景。其中,面朝西的小牌坊是周玳于1935年从其故乡代县迁来,成为了晋祠中的另一处“外来珍宝”。 德隐斋右侧,由近及远有伏龙园、牡丹园、陈家息庐、仙翁阁、陶然村及雨花寺。却有一处名“雍花亭”的廊间亭,照片虽拍,却忘记位于何地?其亭柱上的楹联为:“夜静水声清客梦;天空花气扑人衣”。 牡丹园里,有枝叶茂盛的牡丹花树,却没赶在四月花开季节,只拍下牡丹厅的楹联:“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离德隐斋主道右前有陈家息庐。陈家息庐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民国年间陈学俊(陈大姑娘)的私家花园。院落坐北朝南,有北屋一排,屋前有“8”字形鱼池一座,门前小溪缓缓流过,四周苍松翠柏,绿荫遮天,恬静宜人。 过陈家息庐,复右走有仙翁阁。仙翁阁又称瑞云阁,坐东朝西,明弘治年间初建,2002年扩大了卷洞,重新彩画。阁内上供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下供菩萨,故名仙翁阁。 仙翁阁再右前的雨花寺创建于北齐,明、清都曾有修缮,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门、钟鼓楼、正殿、耳房、配殿等组成。门前平台视野开阔,台前小溪流水潺潺,松柏掩映,绿树葱茏。 雨花寺名来源于佛祖成佛时“天降花雨”。雨花寺山门楹联:“不二色空,红尘即是清修地;等观物我,欲海常思植善根”。寺内大雄宝殿内主塑佛像三尊:主佛燃灯佛,左右供奉着药师佛、阿弥陀佛。大雄宝殿门前楹联:“三声佛陀佑平安,一瓣心香祈福祉”。院内左右为配殿,右为观音殿,左为财神殿。 雨花寺,被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家庙。相传在隋朝末年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碍于大义开始不愿以下犯上。李世民便多次来到雨花寺许愿祈福,得佛菩萨感诏,回到家中再次劝说父亲李渊举兵。从此开创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后来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也经常都会来此祈福、许愿,并写下《晋祠銘》。 沿主游览道前行,又过三道石拱桥便是晋祠博物院入口。记得,这里要验门票。当然,老倌超年龄免费。自此,我就努力寻找晋祠“三大国宝”、“三绝”与“三匾”,为避免遗漏,不惜反复前后左右游走。 首先纳入我镜头的是敞亭、古树、水镜台、胜瀛楼、会仙桥、智伯渠,还有金人台。敞亭我以为是献殿,不是。古树,我以为是周柏,也不是。 水镜台是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晋祠“三匾”之一,杨二酉先生题写,被誉为秀丽之笔的“水镜台”横匾。“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水镜台前有唐槐,此树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如今,这株唐槐已经和周柏齐名。 胜瀛楼,明末清初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栖云”匾额。东西挂“胜瀛”,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命楼为“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 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日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 水镜台西有智伯渠。传说,这条河渠是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与他联手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引晋水围灌晋阳。因韩、魏两家倒戈,决开河堤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大败。之后赵、韩、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后人将智伯开挖的这个水渠加以修浚,由此也成了流传千古的我国最早的有坝引水,还科学地人为控制三七分水的灌区典范。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 绕过中轴线的金人台是“对越坊”。对越坊建于万历四年(1576),造型优美,结构壮丽。对越坊上的“对越”匾即晋祠“三匾”之二,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 对越坊左为鼓楼,右是钟楼,而正面依次渐进为古建三宝,即“献殿”、“鱼沼飞梁”与“圣母殿”。献殿,三宝之一,其实更像凉亭,它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殿与亭相结合的建筑。 过献殿,是三宝之二的鱼沼飞梁。古人以圆为池以方为沼,因沼中多鱼,故称鱼沼。飞梁是指横亘在鱼沼上的石桥。梁思成先生认为这种形式的石柱桥在古画中偶尔出现,而实物仅此一例。 鱼沼飞梁后是三宝之三的圣母殿。大殿建于北宋年间,宏伟壮丽,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彰显着不凡。殿前廊柱上的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八根大柱上的盘龙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千年,鳞甲须髯纤毫毕现。每一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昂首远望,或伸张欲飞,或怒目圆睁,或凝眸深思。 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 -1032),殿高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方形。殿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造型优美。 圣母殿为三大古建国宝里的重中之重,不论其体量之大,因殿内的宋塑圣母与侍女像更是“晋祠三绝”之冠。圣母殿的中央幔帐内,传为叔虞之母的“邑姜”像,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 圣母殿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与造型也是无一雷同。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 圣母殿右前,即北侧是周柏。圣母殿的周柏与水镜台的唐槐被并称为“周柏唐槐”,二者虽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但周柏为“晋祠三绝”之二。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 周柏原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现今周柏已斜倒,被自己的子孙树,1000岁的“撑天柏”扶住,寓意“老有所依”,因此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圣母殿右侧为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称子孙殿。殿内奉祀子孙圣母,俗称送子观音,是老百姓祈求生儿育女,延续香火的地方。 圣母殿左边即南侧有“台骀庙”。台骀庙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晋祠镇东庄人高汝行出资建造。其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长10.8米,宽9.37米,檐高3.98米,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经高氏子孙屡次重修。1956年重建,该建筑面积101.23平方米,占地面积191.9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