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千年回响与湾区未来深情对话/赵顺年

顺年文集

<font color="#39b54a"><b>流浪摄影作品选</b></font> <h1><b> 岭南文化千年回响</b></h1><h1><b> 与湾区未来深情对话<br>——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 </b></h1><h1><b> 开幕式速写</b><div><b><font color="#ed2308"> (散文)</font><br></b></div><div><b> 赵顺年</b></div></h1> <h1><b><font color="#ed2308">(一)</font><br></b><b> 冬月初的广州,空气里不仅浮动着桂花的馨香,大街小巷仍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给人一种特别温润的感觉。而此时的北方,比如说我所在的山东,已是枫叶如火,开始挣脱枝丫的怀抱,在晚秋与初冬交接的瞬间,于风中划出一道道炽热的弧线,落成满地的诗行。其它落叶,也带着盛夏的故事,随风寄往岁月的深处。<br></b><b> 十一月九日的夕阳刚刚西沉,珠江的晚风便裹挟着海水的咸湿,轻轻地拂过形如木棉花开的一幢硕大建筑的穹顶,漫过广州塔(小蛮腰)</b><b style="color: inherit;">放出的那耀眼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光十色,与珠江两岸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为广州这座不夜城增添了更加深蕴迷人的色彩。一会,那幢形如木棉花开的硕大建筑,又被一片温柔的蓝光笼罩。她,就是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我特别注意到,那片温柔的蓝光,不是普通的蓝,那是南海深处珊瑚礁间游弋的蓝,那是<font color="#333333">伶仃洋</font>上晨曦初露时的蓝……</b></h1><h1><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就要在这里隆重开幕。<br></b><b> 为了观看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我是从青岛搭乘航班奔赴广州的。<br></b><b> 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是个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时刻,而对于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来说,她迎来的不仅是各省市的宾客,不仅是全国的体育健儿,不仅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场颇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千年回响与湾区未来深情对话的</b><b style="color: inherit;">文化盛宴。</b></h1><h1><b> 站在观众席上,我在想,我这次来广州,是地道的“专业”性的,就是要观看、聆听、欣赏和享受一场体育盛会开幕式的隆重,更重要的是观看、聆听、欣赏和享受一场岭南文化的千年回响。<br></b><b> <font color="#333333"> 趁开幕式尚未开始,我调动起了所有的神</font>经,全神贯注地俯瞰着水光在环形舞台上荡漾,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蔚蓝。这片蔚蓝,瞬间就让我想起了前年在香港文艺出版总社社长张建光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几个人站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的月光海面那片蔚蓝一样,是一样的波光粼粼,一样的深邃无垠,心情也是一样的感动和激动……<br></b><b> 此刻,人们期待开幕式的热情与观众席上的气温一样,有人在用双手拭汗,有人在用扇子煽风,有人直接脱掉外衣,露出了只着背心的双臂,还有的在轻轻欢呼:“真热,这次全国体育盛典开幕式,已经把大海请进体育馆了,怎么还是这么热?"<br></b><b> 是的,是很热,那个轻轻欢呼说把大海请进体育馆的伙计据我估计,他和我一样,肯定也是来自北方的。场内的热和我身上的热还有心里的热是叠加在一起的,我早就脱下了外衣。看着座无虚席的偌大的全国首个8万座以上的体育场,那从里到外叠加在一起的热又平添上了一份震撼与激动,我在心里也禁不住轻轻呼喊:“请进体育场的不仅是大海,不仅是全国的体育健儿,而且是岭南人千年的海洋记忆和千年的文化底蕴,还有粤港澳三地共同的蓝色乡愁与梦想,还有我此时此刻澎湃的激情!”<br></b><b> 我突然意识到,2000公里的距离,我飞来广州,到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看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不能仅仅是看看吧?这届全国运动会不同于往届,也不同于往届主办的城市,这一届是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主办的,她有着特殊的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特点和意义,我要写一篇开幕式盛况的文章,必须写,哪怕是一篇简短的速记速写,我也要写,那样才不虚此行,不负此行,才对得起开幕式的盛况,也才能对得起来回5000公里的路程,才能对得起为了我来看开幕式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的王超。还有,就是我要把这场有着特殊意义和独具特点的体育盛会的开幕式写进我的文集里,留作永久的备忘与纪念。</b></h1><div><b> </b></div><div><font color="#167efb"><b> 【(1)伶仃洋是位于中国珠江口外的一片喇叭形海域,北接珠江口,南连南海,介于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东莞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水域之一。(2)</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全国8万座以上的体育场馆有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体育场)、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体育场)。广东省奥体中心(广州奥体)体育场是首座8万座以上的体育场馆,于1998年12月31日动工,1999年9月30日交付使用,第九届全国体育运动会曾在这里举办】</b></div>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二)</font><br></b><font color="#333333"><b> 第十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和其它届别的全国体育运动会是不一样的,她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她的特殊意义就是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 其特殊意义在于:首先,是“一国两制” 实践的丰富,特别是在港澳两地承办全国最高级别综合性运动会尚属首次,像跨境赛事通关、马匹赛事协作等举措,为 “一国两制” 下跨区域规则衔接提供了体育领域的鲜活样本,更加强劲地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了助力。其次,深化了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以体育赛事为纽带,既推动了三地基础设施 “硬联通” 与制度规则 “软对接”,又让 19 座办赛城市形成文旅联动,促进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积累经验。第三,促进了三地民心与文化的相通,开幕式展演、三地联合龙舟队等,唤醒了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港澳健儿与内地选手交流训练、青年志愿者协同服务等,让 “大湾区一家亲” 从口号转化为真切的情感认同。<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十五届全运会所独具的特点更为鲜明:<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跨境办赛事与通关创新:设置了自行车公路赛等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比赛,运动员借助 “前置查验 + 闭环管理” 模式,实现 6 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口岸的 “无感通关”,人员与物资也能通过专用通道快捷流动。<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绿色节俭的办赛模式:在全运会史上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90% 以上竞赛场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同时赛事绿电使用量超 1.88 亿千瓦时,大幅减少碳排放,在降低办赛成本的同时践行绿色理念。<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全民共享的赛事氛围:大幅扩容群众赛事至 23 个大项 166 个小项,覆盖全年龄段,赛场内外全民观赛,跟着赛事旅游等,尽显全运共享的特点。<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文化与科技融合呈现:奖牌 “同心跃” 融合三地象征花卉,火炬传递穿梭三地地标;开幕式上醒狮、粤剧等岭南非遗结合 AIGC、AR 等技术呈现,汇聚三地文艺力量,彰显大湾区的文化风采。<br></b></font> <b> 上述资料,是我的忘年交好朋友王超搜集、整理、概括并提炼后提供给我的。王超故乡山东诸城,毕业于重庆大学影视专业,后于泰国格乐大学攻读同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他为人热情实在,聪颖过人,不仅专业精湛、作品丰硕,教学亦成就斐然,深受校领导、同仁赞誉,于学生中威信尤高,广受爱戴。他知识面宽广,属博学多才之青年才俊,除本专业外,对美术、书法、历史、地理、文学、体育等且样样通达。王超还有保密项目与特长,那就是对拳击、擒拿、格斗、散打等武术也皆有研习。据说到了广东之后,又专上了“咏春拳”。</b><font color="#333333"><b><br></b></font><font color="#333333"><b> 为了我到广州看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入场门票开售时他就抢购了门票,住宿也是早定好的,并准时到广州白云机场接我的航班。</b></font><br></h1>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b><font color="#ed2308">(三)</font><br></b><b> 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开幕,粤港澳三地将用生动诠释“湾区同心”的协作精神,以最佳状态呈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为全国人民奉献一场“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体育盛会的开幕式。<br></b><b> 开幕式尚未开始前,我环绕着偌大的体育场,总感到目力所及的范围与视线太小太窄,心里一阵阵地震撼与激动,总想站起来但又欲站不能,怕影响后边观众的视线,只能稳稳地坐着、看着、想着:此刻,粤港澳的风,已深情相拥,粤韵悠扬,港味绵长,澳风典雅,三色花束编织起同心的锦缎。眼前已经展现出了五星国旗引领,庄严而铿锵,全运会旗帜舒展,承载着运动健儿们夺冠的梦想。三地标识竞相辉映,谱写着团结的华章。代表团依次入场,步履昂扬,彩衣如繁花绽放。从岭南荔红到濠江月朗,从香江潮起到大漠晨光,不同的乡音,不同的服装,37支代表队(团)用同样的热爱和激情步入会场。<br></b><b> 开幕式开始了!<br></b></h1><h1><b> 随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宣布“开幕”,水光潋滟中,两千年前的<font color="#333333">铜句鑃</font>声穿越时空而来。</b></h1><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 (注:铜句鑃tonggoudiao,系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流行的青铜扁列打击乐器。)</font></b></h3><b> 实际上,坐在体育场观众席上看开幕式,不如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清楚与全面,而在电视机前与现场的差别则是,电视机前没有现场亲身体验到的壮观与隆重,热烈与激情,呐喊与喧哗,还有周围那些扇子不停地来回摇动。<br></b><b> 我赶紧打开电脑,在三地领导人致辞的空间,先写下了一首短诗,然后便开始聚精会神地记录每一个能够记下的场景与瞬间。<br></b><b><br></b><h1><font color="#ed2308"><b>当珠江明亮的月光<br></b><b>遇见维多利亚港的霓虹<br></b><b>澳门塔楼也传来海豚的哨音<br></b><b>三地浪花签下蔚蓝的契约<br></b><b>今夜大湾区<br></b></font><b><font color="#ed2308">将共枕一片海平</font></b><br></h1><b><br></b><h1><b><font color="#ed2308">港珠澳大桥<br></font></b><b><font color="#ed2308">串起发光的项链<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每颗珠贝都含着体育魂灵<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全运会火炬的源火<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来自1522米深的海底<br></font></b><b><font color="#ed2308">通过引燃可燃冰获取<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满载着岭南风<br></font></b><b><font color="#ed2308">由深圳香港澳门广州<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四城同步传递<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最后融火于万人瞩目的<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广东省奥体中心</font></b></h1><b><br></b><h1><font color="#ed2308"><b>全运会开幕式<br></b><b>在海平线分合之间<br></b><b>无人机如鲣鸟刺破雾幔<br></b><b>拼出木棉紫荆莲花图案<br></b><b>让珠江口<br></b><b>变作流动的奖盘</b></font></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b><font color="#ed2308">香港少年挥动着<br></font></b><b><font color="#ed2308">鳞片状旗帜<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澳门姑娘捧着<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浪花制奖杯<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广东醒狮在浪尖上点睛<br></font></b><b><font color="#ed2308">粤港澳三地云朵<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在穹顶完成联姻</font></b></h1><b><font color="#167efb"> 【注:(1)澳门塔楼,是指澳门西湾新填海区的观光塔,塔高338米,是全球排名第10位的独立式观光塔,属东南亚地区最高的观光塔。(2)鲣鸟,是生长与活动在海洋区域的专门从高空俯冲入海捕捉鱼类的一种鸟。】</font><br></b><div><b><br></b></div><h1><b> 我的电脑盲打水平是真正的“盲打”,双眼如不紧盯着键盘,基本打不上字,王超便将电脑拿过去,放在他的双膝之上,准备开始操作。</b></h1>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p><b style=""><font color="#ed2308">(四)</font><br></b><font color="#333333"><b> 一阵忙乱之后,我便在一边口述,王超开始录入文字,二人高度默契,密切配合,开始了下面的速写。而实际上,多亏了王超这个“岭南通”,他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已经大大超出了岭南人本身,包括岭南文化的诸多名词术语和古典文物。如果没有王超的盲打,这个速写根本没法完成。</b></font></p><b style=""><br><font color="#ed2308">(1)</font><br><font color="#333333"> 忽然,三个白色的机器人如海豚般优雅地滑入舞台中央,它们抬起机械臂,以精准的弧度敲击着面前的铜句鑃仿制品。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那声音不似编钟般浑厚,却带着岭南特有的清越,像月光洒在南海的波涛上。《彩云追月》的旋律如水纹般荡漾开去,以440赫兹标准音将曾侯乙编钟的余韵与南越王句鑃的清响在数字世界里重逢,达到了完美融合,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对话?就像疍家人用咸水歌与大海对话,就像广府人用粤剧与历史对话。此刻,那声音穿过秦汉的烽烟,唐宋的繁华,明清的海禁,终于在新时代的夜空下绽放。我感到,那声音像是从很远的时空隧道那头传来,带着青铜时代的厚重,又有着数字时代的清脆。我闭上眼,仿佛看见两千年前的南越乐师,在红土高台上敲击着这套重达191公斤重的乐器。那时的珠江口也许比现在更宽阔或更狭窄,而在咸淡水的交汇处,中华白海豚在浪花间嬉戏。我想,这铜句鑃的声音,肯定曾经飘到对岸的香港和澳门,肯定也曾惊起一片白鹭。那机器人敲击的不仅是乐器,更是时间之门,是三地之门,让公元前443年的七声音阶与人工智能在岭南的夜空下深情相拥。</font><br><font color="#333333"> 水面舞台倒映着星河,也倒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记忆。</font><br><font color="#333333"> 当《沧海一声笑》的旋律响起,谢苗手持八斩刀凌空而起,水花如雨打芭蕉般飞溅。两百个武者齐舞长棍,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武侠梦的光华。</font><br><font color="#333333"> 水,是大湾区的魂!</font><br><font color="#333333"> 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因水而连,文明因水而兴,水的舞台明亮如镜,倒映出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铿锵,一个是梦幻的涟漪。当英歌舞的锣鼓震动水面,九条AR龙舟破浪而来……</font><br><font color="#333333">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百越先民驾着独木舟,在同样的月光下款款而来,慢慢驶向深蓝。</font></b></h1><h3><b style=""><font color="#333333"> </font></b><font color="#167efb"><b>【注:(1)岭南,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这五座岭(山)也被合称为 “五岭”。“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是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岭南文化即指“五岭”以南文化(2)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随葬时间下限为公元前443年。该编钟分上下三层,音域广阔,与现代钢琴差不多,代表了我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改写了世界音乐史。1997年用于香港回归庆典演奏,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3)南越王句鑃,即出土于西汉南越王墓中的铜句鑃。(4)疍家人danjiaren,,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地区以及珠江流域,其生活方式是依水而生。(5)咸水歌,是以疍家人为主颂唱的歌曲,以渔事、爱情为主题,歌声清越悠扬。(6)公元前443年的七声音阶,是指以曾侯乙编钟实物为证,我国就已经掌握了完整的七声音阶,推翻了我国先秦时期只有五声音阶的错误判断。(7)<font style="">百越先民。是指先秦至秦汉时期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至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的诸多土著部族的统称,并非单一民族.</font>(8)谢苗,是内地知名武术演员。(9)“八斩刀”,又称“永字八斩刀”,是“咏春拳”独有的高级刀法所用刀。]</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h1><b><font color="#ed2308">(2)</font><br></b><b> 水面舞台真是个绝妙的创意。它不仅倒映着灯光,更倒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br></b><b> 当《沧海一声笑》的旋律响起,谢苗手持八斩刀凌空而起时,水花如雨打芭蕉般飞溅。这让我想起佛山祖庙里的黄飞鸿雕像,一样的英姿飒爽,一样的侠气干云。我正想着曾与黄飞鸿雕像合影时的情景,两百个武者在水上齐舞长棍,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武侠梦的光华。有个年轻武者滑倒了,但他立即翻身跃起,动作行云流水,如不特别注意,根本看不出他是演出失误。后来才知道,他们穿的是一种特制的防滑鞋,鞋底的花纹还是按照荔枝壳的纹理设计的。<br></b><b> 水,是大湾区的魂。</b></h1><h1><b> 那年我在澳门海事博物馆看到一幅古地图,还拍了一张照片,依稀记得上面标注着"广州通海夷道"。 </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自唐代起,这条水道就连接着岭南与世界。粤港澳三地因水而连,文明因水而兴。水舞台像镜面,倒映出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铿锵,一个是梦幻的涟漪。当英歌舞的锣鼓震动水面,九条AR龙舟破浪而来,我仿佛看见百越先民驾着独木舟,在同样的月光下驶向深蓝。观众席上有个小女孩指着龙舟惊呼:"妈妈,龙活过来了!"是啊,文化一旦被创新唤醒,就会获得新的生命。</b></h1><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注:英歌舞,起源于明代,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民族的民间大型舞蹈。)</font></b></h3></div><div><br></div><div><h1><b><font color="#ed2308">(3)</font><br></b><b> 忽然,一条巨大的鳌鱼花灯游过夜空,引起阵阵惊叹。<br></b><b> 这条龙头鱼身的灵物,我在佛山的民间工艺展上见过它的造型。但眼前的它更加神奇——鳞片是用光纤维织就的,眼睛是两颗会转动的全息投影,游动时还会洒下星星点点的光尘。它如同从佛山彩灯师傅的图纸上游来,从岭南儿童的梦境里游来,此刻在科技的加持下,真正实现了"鱼化龙"的蜕变。<br></b><b> 我忽然想到,这不正是大湾区发展的隐喻吗?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像鱼一样在浅滩摸索,如今,他们化鱼为龙,遨游九天。但这“鳌鱼”没有忘记它的鱼尾,那尾是他们文化的根,是岭南水乡的记忆。那鳌鱼绕场三周,仿佛在完成某种古老的仪式。它游过香港代表团上空时,几个年轻运动员跳起来想触摸它,那一刻,传统与现代、梦想与现实完美交融。</b></h1><h3> <font color="#167efb"><b>(注:鳌鱼,其传说很多,其中最流行的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螭吻chiwen即鳌鱼。父是龙,母是鱼,所以鳌鱼为龙头鱼尾。)</b></font></h3><br></div><h1><b><font color="#ed2308">(4)</font><br></b><b> 水的柔情尚未褪去,火的激情已经点燃。<br></b><b> 当马琳、郭晶晶、冼东妹等火炬手踏浪而来,他们手中传递的不仅是火焰,更是从南海1522米深处采集的"天海之梦"。我想起了在佛山的朋友陈了。陈了是在潍坊经我好朋友张永正介绍认识的,他本是四川人,改革开放初期就到了广州创业,后来定居佛山,以做家具和陶瓷生意为主,现已成为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其业务遍布全国,包括在潍坊。我称他陈总,他都是谦逊地不让,叫我直呼其名。前年我在广州,他不但拿出专门时间陪我参观佛山参观广州的几个地方,并亲自陪我到珠海,他的热情、真诚和实在每每令我感动。那时他就说,南海的海底和佛山都有一种“神火”,南海的叫可燃冰,那可燃冰一经点燃就不容易熄灭。佛山是有名的瓷都,佛山的“神火”从点火烧窑到现在,已逾600年未曾熄火,被人们称为“神火”,600年不灭的“神火”烧的古窑——南风古灶,已被列为</b><b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 style="color: inherit;">。陈了专门陪我去参观了那座古窑。在向我介绍那座古窑时,他的眼睛闪烁着自豪明亮的目光,如同那600年未熄的古窑之火。而当我看着那火炬的传递,又想起了陈了那明亮自豪的目光。他当时还跟我说:"之所以能在佛山扎根,主要是这里有‘神火’,在这里的生意也一定能火,自己的梦想都能发光。”他要在佛山给我租房子,叫我每年到这里过冬,不在佛山在广州也行,两个地方相距很近,多地都是无缝接壤,两地中心城区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b></h1><h1><b> 苏炳添、张家朗、李祎三位火炬手拾级而上要点燃主火炬时,脚下的"大海"自动分开,"星河"为他们引路。<br></b><b> 当三支火炬同时触碰到"天海之冠",同心圆圣火轰然升起,如旭日跃出海平面。这火焰没有灼人的热浪,却有着科技的温度——绿色、纯净,如同大湾区对未来的承诺。</b></h1><div><b><br></b><h1><b><font color="#ed2308">(5)</font><br></b><b> 音乐成了最灵动的纽带,给在现场的人们以声动四海的震撼。<br></b><b> 张学友演绎的粤语版《天海一心》,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港岛的沧桑与新生。我注意到观众席上离我最近的一位香港老先生在悄悄拭泪。后来交谈得知,他年轻时在湾仔开茶餐厅,每天清晨都要听着《彩云追月》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说:"这首歌让我想起维多利亚港的晨光,但今晚,它让我看到了大湾区的未来。"<br></b><b> 周深的嗓音空灵如海豚跃出水面,单依纯的吟唱则像月光下的浪花。而当《海阔天空》的前奏响起,全场瞬间化作星海——那是万人在用手机闪光灯呼应着Beyond不灭的精神。我座位前边几个广州大学生跟着合唱,他们的普通话带着广式口音,但眼神里的光芒却如此相似。刘德华的《中国人》更掀高潮,三地观众同声高歌"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歌声里能听见罗大佑所说的"相同的血液"流动声。</b></h1></div><div><b><br></b></div><h1><b><font color="#ed2308">(6)</font><br></b><b> 在这“水”与“火”交织的夜晚,细节生辉,最动人的是那些无声的细节:<br> </b><b> 汪明荃、曾小敏、麦晓柔三位粤剧名家站在以木棉、紫荆、莲花装饰的戏台上,唱腔里流淌着同一种乡音。我注意到曾小敏的水袖拂过水面时,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那涟漪慢慢扩散,一直以微小的波纹荡漾到澳门代表团的坐席前,那里坐着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他们的葡式蛋挞与广式早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br></b><b> 永庆坊的骑楼化作舞台背景,满地的木棉花瓣被小心地缝在舞者的裙摆上。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一个扮演西关小姐的舞蹈演员,她的耳坠是小小的荔枝形状,随着舞步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诗意。<br></b><b> 开幕式导演用《月光光》作间奏,因为那是每个粤港澳孩子童年的催眠曲。当这首童谣响起,我看到观众席上不少中年人轻轻跟着哼唱,他们的表情变得柔软,仿佛回到了在榕树下听祖母讲故事的夏天。</b></h1><div><b> <font color="#167efb"> 【</font></b><font color="#167efb"><b>注:(1)永庆坊的骑楼,是指始建于清朝,民国初年进行改造,在广州恩宁路诞生,永庆片区就在这一带,也称永庆坊骑楼。(2)西关小姐,“西关” 是指现今广州荔湾区的大部分地域。是明清时期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清代初期,西关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和豪商巨贾的聚集之地。这里融汇了传统岭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拥有西关大屋、麻石板路等极具特色的建筑,也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和 粤剧曲艺之乡。(3)西关小姐,是近代岭南地区 “中西交融” 文化的鲜活载体,既承袭了传统岭南女性的温婉坚韧,又因西关作为清末民初商贸枢纽的区位优势,兼具开放包容的现代气质,形成了独特的群体特质“西关范儿”。她们的生活充满细腻的仪式感,日常穿搭偏爱素雅旗袍搭配珍珠、玉饰,发型梳成利落的 “西关髻”;饮食上讲究 “不时不食”,深谙粤菜茶点的品鉴之道等。】</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h1><b><font color="#ed2308">(7)</font><br></b><b> 水面的反光原本是舞台的技术难题,却在电视转播中幻化成迷离的光晕,成就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有个画面特别美:当芭蕾舞演员在水面旋转时,他们的倒影被拉得很长,像是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舞者也在翩翩起舞。<br></b><b> 400个音响点位创造的立体声场,虽不能完全通过屏幕传递,却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声音的抚摸。当《天海一心》副歌响起,声浪从四面八方涌来,现场所有的人们都像真的站在大海中央,被音乐温柔包裹。我前排坐着的一位视障观众,他一直在侧耳倾听,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我能看见每一个音符的颜色,"他后来告诉我,"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演出。"<br></b><b> 开幕式上,不管谁做总指挥,不管谁做总导演,肯定会有许多未实现的创意,如同留白,反而让呈现的部分更加珍贵。岭南画派讲究的"意到笔不到"留白的空间里,恰恰盛放着观众无限的想象。</b></h1><div><b><br></b><h1><b><font color="#ed2308">(8)</font><br></b><b> 当开幕式主题歌《天海一心》再次响起:<br></b><b> “一滴水,清澈的,照见海天人心……"<br></b><b> 随着歌声,我望向舞台那片人造的海,水面倒映着火炬的光芒,也倒映着观众眼中闪烁的泪光。有个细节的场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演出结束散场时,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广州小女孩跑到水舞台边上,小心翼翼地用矿泉水瓶装了一些舞台上的水,大声朝她妈妈喊道:"我要把大海带回家。”</b></h1><h1><b> 我想,那小女孩的想象力真好,但她不知道的是,这水里溶解着的,还有岭南千年的文化精粹,是三地同胞的血脉亲情,是一个新时代的壮阔蓝图,是一种相继千年的薪火相传。</b></h1></div>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 <h1><b><font color="#ed2308">(五) </font><br></b></h1><h1><b>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体育运动会,本质上是一场盛大的抒情。它用水的柔韧诉说大湾区的开放包容,用火的热烈宣示中国的创新雄心,用"同心圆"的意象隐喻粤港澳三地的命运与共,当圣火融入星河,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圆梦,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天海之间。<br></b></h1><h1><b> 回到下榻的酒店,开幕式上的幕幕激动又在眼前回放,十一月九日的夜广州无眠,我也无眠,广州奥体中心的水舞台已渐渐平静,但涟漪已扩散到更远的地方,已扩散到维多利亚港的霓虹里,扩散到澳门东望洋灯塔之上,扩散到每个中国人关于大海的梦里。<br></b><b> 咸湿的是海风,甘甜的是梦想。在岭南这片永远鲜花盛开的土地上,一场持续两千年的对话仍然在继续。只是今夜,作答的不再是青铜乐器,而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人们跃动的脉搏。</b></h1> <font color="#39b54a"><b>著名书法家穆可法先生作品选</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