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图片展

老大而康

<p class="ql-block">摄影:老大而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友当你走进这座陕西省西安市文化遗产博物馆典雅的建筑,台阶两侧的棕榈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来访者。外墙上的花纹细腻流畅,带着现代设计的简洁,又不失关中传统的韵味。抬头望去,“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几个大字静静悬挂,像一声轻唤,邀请我踏入一段沉静而厚重的文化旅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展厅,一面墙便扑入眼底——挂满了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与头饰,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件都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精灵,绣线勾勒出山河、花鸟与传说。柔和的光线洒在布面上,映出丝缎的光泽,也映出岁月的温度。不远处,几位参观者驻足凝望,仿佛也被这无声的华美摄住了心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色渐浓,舞台上的鼓声骤然响起,震得人心发颤。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挥槌击鼓,动作刚劲有力,节奏如雷贯耳。背景的书法字幅在灯光下泛着墨香,红灯笼静静垂挂,映出一片暖光。那一刻,鼓声不只是声音,是血脉里的回响,是黄土高原上千年不息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台上静静立着一座微型宫殿模样的工艺品,蓝红相间,流苏轻垂,屋檐翘起如飞鸟展翅。它不像展品,倒像一个被缩小的梦境,藏满了匠人的心事。粉色与紫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绿底托起整座华构,仿佛一碰就会响起叮咚的铃声。这哪里是手艺?分明是把信仰织进了木头与彩漆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角处,一片红彤彤的喜庆扑面而来。巨大的屏幕上,“春”字居中,四周是飘动的灯笼与“福”字,像年节时家家户户门楣上的祝福。一位参观者站在前方,仰头望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不只是展览,是把中国人最熟悉的情感——团圆、希望、热闹——用光影重新点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尊木偶静静立在展柜中,戏服华丽,头饰精致,脸上的神情竟也栩栩如生。一个似笑非笑,一个怒目圆睁,另一个眉眼含情,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唱一段秦腔。它们身后是古老的木箱,像是藏了无数出戏的行囊。我忽然觉得,这些木偶不只是道具,而是被赋予了灵魂的演员,在沉默中等待登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里走,头顶突然热闹起来——无数戏曲木偶悬在空中,五彩缤纷,姿态各异,有的执扇轻舞,有的持刀对峙,仿佛一场大戏正在无声上演。展厅现代而开阔,灯光从上方洒下,照亮每一根丝线、每一片绣金。它们不只被展示,更像是在表演,用静止的姿态讲述千年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中央,一排龙形装饰自天花板垂落,红黄相间,鳞片闪动,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中央的展台围起一圈红栏,陈列着不知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物件。背景壁画上,古人劳作、祭祀、欢庆的场景一一呈现。两侧墙上挂满画作,有人在织布,有人在打铁,有人在唱戏——这哪里是展览?分明是一整部活着的民间史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木偶的盛宴愈发宏大。它们不再只是悬挂,而是遍布空中、地面与展台,层层叠叠,如一场盛大的庙会正在上演。有的木偶手持锣鼓,有的端坐高台,服饰上的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我站在其中,仿佛听见了锣鼓喧天,看见了台下挤满笑脸的乡亲,那一刻,非遗不再是“遗产”,而是正在呼吸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玻璃柜里,一只红虎、一只黄狮静静蹲坐,毛发似绒,眼神灵动。背景墙上是它们的“身世”介绍,讲述着民间如何用布、纸、彩绘赋予它们生命。一位黑衣参观者俯身细看,目光在虎眼与狮鬃间流连。这些不只是玩具,是童年记忆里的守护神,是年节时跳过门槛的吉祥使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排微缩舞台静静陈列,每个台上都有戏曲人物定格在某个瞬间——有人甩袖,有人抬腿,有人托着酒杯。道具虽小,却样样精致,连桌椅上的雕花都清晰可见。背景的画作静静讲述着剧目故事,头顶的现代灯光温柔洒下。传统与科技在此刻握手,老戏有了新舞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件巨大的陶艺作品静静铺展眼前,是一座古代村落的缩影。陶人三五成群,有的挑担,有的推车,有的围坐谈天,连屋檐下的狗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屋顶层层叠叠,墙缝间仿佛能听见鸡鸣狗吠。这不是模型,是把一个消失的村庄,用泥土重新立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中央,一尊巨大的龙形雕塑盘踞在前,周围环绕着穿传统服饰的人物模型,似在舞龙庆节。背景是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与模型,墙上挂着画作,讲述着节庆、祭祀与日常。这里不只是看展品的地方,更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民俗巡游,正缓缓走过眼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组陶艺作品同样令人驻足。人物更多,场景更细,连晾晒的衣物、院中的石磨都一一呈现。背景几根光秃的树枝斜插天际,让画面多了几分萧瑟与真实。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院子,也是这样,热闹中带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面墙上挂满面具与工艺品,中央几台老式织布机静静摆放,梭子还卡在经线之间。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匠人坐在机前,手起手落,布匹一寸寸延展。这些不只是工具,是时间的织机,把一代代人的智慧与耐心,织进了每一根线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尊武士雕像立在展柜中,铠甲锃亮,兵器在手,目光如炬。他们身后是书法作品,墨迹苍劲。这不只是武将的威严,更是古人对忠勇的敬仰。站在他们面前,我竟不敢高声说话,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英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面墙挂满了戏曲脸谱,红、蓝、绿、黄,色彩浓烈,神情各异。中央最大的那张,红底黑纹,缀着红色流苏,像一位正在登台的主角。每一张脸都是一出戏,每一个颜色都藏着性格——红忠勇,黑刚直,白奸诈。它们不说话,却已道尽人间百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抬头望去,一排龙形装饰悬于顶上,布料与珠串编织出灵动的身躯,龙头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而去。两侧展柜陈列着各类非遗精品,背景墙上的图文静静讲述它们的来历。灯光柔和,脚步轻缓,整个空间像被文化浸透,连呼吸都变得庄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盏竹编灯笼静静挂着,红布上绣着一个大大的“囍”字,旁边是个小竹篮。昏暗的背景中,灯笼透出暖光,像婚礼夜里挂在门楣上的那一盏。它不耀眼,却让人心头一热——原来最朴素的手艺,最能点亮最深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现代化的体验中心,头顶是巨大的星空屏幕,银河流转,星辰闪烁。四周浮雕刻画着历史人物与场景,墙下写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科技与传统在此交融,仿佛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一边回望千年,一边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中央,圆形展台静静立着,周围浮雕壁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一位深色衣着的男子站在台前,目光沉静。天花板上的星空缓缓转动,让人恍若置身宇宙之中。这里不只是展览,更像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在静谧中听见了时间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色主题展区里,两位雕塑人物定格在表演瞬间:一人击鼓,一人挥旗,动作刚劲有力。背景的圆形屏幕播放着鼓乐表演,四周陈列着各式鼓具。红色栏杆围出一方天地,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庆典,把秦地的豪迈与热情,永远留在了这一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