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和母亲

龙湖桥畔

<p class="ql-block">作者:龚月华</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龚凌云,生于1906年,殁于1966 年,出身书香门第,饱读医书,终身从医 。母亲郭益云,生于1908年,殁于1976年,出生贫穷家庭,十三岁为童养媳。父亲手把手教母亲认识各种中草药及其药理作用,虽然母亲没读过书,但她悟性很好,记忆力特强,一学就会。父亲和母亲合力经营一家小药铺。</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父亲不是坐诊等病人上门看病,而是亲临病人家门,为病人诊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父亲都要行走于十里八乡,治病救人。父亲的一生的确挺辛苦。母亲在家,除了操持家务,浆衣洗服,烧茶煮饭,缝缝补补,喂猪养鸡外,还要管理药铺,隔三岔五到益阳芝春堂采购药材,回家后将药切,洗、蒸、煮、养精心制作,然后分门别类收放于药柜中备用,病人家属来取药,母亲按父亲的处方,一味一味地称量包好,交给前来取药的人,从来未出过差错。母亲也很辛苦。就这样,父亲母亲默契配合,男耕女织,一家人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医德和医技都是远近有名的,擅长治疗疟疾,小儿疾病:麻疹,天花和一些疑难杂病,还懂妇科。远远近近的人,只要患上疟疾,都会来找我父亲医治。父亲只需开两副中药,就能把疟疾治好。三年暂时困难时期,老百姓缺粮少食,营养不良,乡村里流行一种水肿病,这种病人全身浮肿,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对这种病,父亲有独特药方,他把米煮成饭,再把饭煮成锅巴,锅巴的成色很关键,父亲总是亲力亲为,把关操作。锅巴煮好后,将其磨成粉再配中药,中药也要磨成粉 ,然后将锅巴粉和中药粉制成丸,吃上三五副丸子病可痊愈。那期间,父亲救了多人的性命。还有一种口腔疾病,满口牙齿松动,牙龈发脓发烂疼痛难忍,如不及时治疗,不光牙齿完全脱落,还会危及性命。对这种 病,父亲也有秘方,他找来单身老人的夜壶,把夜壶敲碎,取下尿垢,配上中药,给病人吃,准能药到病除。父亲还研制了一种药膏,专治恶性疔疱,患上恶性疔疱的病人。父亲给几个药膏外敷,开两副中药解毒 疔疱全消,一般的外感风寒,父亲则用常见的中草药,如蒲公英、鱼腥草、艾叶、青蒿等,依症配方,为病人消灾解难。给病人治病,收费合理,从不坑人。碰上实在贫困的病人,父亲则分文不收也帮他们把病治好,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很敬重父亲,他们也常常给予父亲生活日常的帮助,比如到了种菜季节,会有人自愿帮我家挖土种菜,过冬季节,会有人为我家砍柴送柴。当然父亲不会让他们白做。</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为人正直,待人热情,乐于帮助别人,邻里相处和睦。母亲跟父亲学了不少药理知识和保健知识。左邻右舍的老人和孩子,有肚疼脑热的,都会来找母亲。母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计出手相助,为老人、小孩刮痧按摩理疗,喂水喂药,还有坐过月子的产妇,满月这天,定会来找我母亲做艾灸,都说只要经母亲的手做艾灸,就能去掉身上的寒气湿气,以后就不会头疼脑热,伤风感冒。母亲也乐意她们做艾灸,这些都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都很节俭 ,他们穿的衣服,总是从新穿到旧,从旧穿到烂,烂了,打上补丁继续穿。住的茅草房 ,吃的粗茶淡饭,父亲奋斗到不惑之年,手中有了些许积蓄,也想发家致富,于是用积累的七十担谷全都买了水田,恰逢社会革命,土地改革时的政策规定,解放前三年买进的田土全部归政府没收。父亲买的水田全部被政府没收了,父亲辛苦二十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精神几乎崩溃。庆幸的是,父亲无雇工剥削,无高利贷剥削,无地租剥削,没有被划为地主阶级。</p><p class="ql-block"> 到了1956年,国家政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父亲的小药铺被改造了,收归乡村卫生院。父亲有些不舍 ,但他目睹了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自己不能螳臂当车,只能识时务,父亲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药铺的所有都交给了卫生院,卫生院录用他为在编医生,拿月薪过日子,仍然是行走乡村,医病救人,母亲,则清闲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共三兄妹,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特别是父亲,对我们从不打骂,总是关爱有加,更不重男轻女。记得我小时候,一天夜里,突发耳疾,耳道内疼痛得难忍,哭爹喊娘,哥打电话告诉父亲,当时父亲住在离家五里之外的卫生院。父亲深夜赶回家,往我耳朵里滴了两滴酒精,立马止痛了。我十分佩服父亲的医技,对待疾病,他有用不完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他生性仁慈,平易近人,医技高超,救死扶伤,以医好病人为己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盛名传乡里。母亲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管理药铺,操持家务,关爱他人,帮贫济困,邻里都夸赞。</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夫唱妇随。</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的美德,在我们家族正一代接一代光大发扬。</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龚月华,于1943年8月出生爱屋湾村木屋,系龚梦莲五代孙,湖南教育学院毕业,退休前系高级中学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