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博物馆又称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是当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出于对海洋文化与本土历史的兴趣,我走进这座场馆,开启了一段文化探索之旅。 博物馆坐落于防城港行政中心区,从北部湾海洋公园步行几分钟便能抵达。它的主体建筑以海螺为设计原型,外观与内部装修均以蓝色为主色调,周边还分布着贝壳造型的文化艺术中心、海带造型的科技图书馆、扇贝造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 一踏入博物馆一楼大厅,“江山龙”恐龙骨架便率先映入眼帘。这是 2002 年在江山半岛长岭嘴发掘的侏罗纪蜥脚类恐龙化石复原模型,作为广西首例侏罗纪恐龙化石,它是馆内的特色馆藏,引领参观者开启亿年自然历史的探索之旅。 一楼的壮美海洋展厅是科普海洋知识的优质阵地,分为“海洋形成”“海洋形态”“海洋资源”三大板块。“海洋形成”板块聚焦海洋起源与海陆变迁,镇馆之宝“江山龙”恐龙骨架复原模型格外吸睛;“海洋形态”板块深入解析海水来源、大陆漂移、海洋气候与海洋能源,尽显海洋的神奇魅力。 “海洋资源”板块则带来视觉与知识的双重体验,1000 多件海洋动植物、矿物标本整齐陈列,条纹原海豚、珊瑚、砗磲、海龟等实物清晰可见,充分展现了北部湾海洋资源的多样性。 二楼的大美海洋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与详实的史料,系统呈现了人类从懵懂认知到主动探索海洋的历史进程,更聚焦中国在不同时代对海洋发展道路的抉择,从古代海洋文明的孕育到现代海洋强国的建设,全方位展现了海洋与中国发展的紧密联系,为观众开启了一场纵贯古今的海洋文明探索之旅。 三楼以“醉美边海”为主题,系统梳理了防城港的历史脉络。从早期文明的萌芽、海疆巩固的艰辛历程,到边关风云的激荡与革命岁月的峥嵘,展区通过珍贵文献、实物展品与生动场景复原,清晰呈现了这座城市数百年的发展变迁。<br> 这里同时聚焦当地多元民族文化,精心陈列着京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传统生活器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观众在回望城市历史的同时,直观感受边海地区各民族交融共生的鲜活气息,沉浸式领略防城港“边”与“海”交织的独特魅力。 负一楼的临时展厅正在举办“广西唐代运河展”,这里展示了桂柳、潭蓬、皇帝沟、西坑四条广西唐代运河,以及古商道、古贸易场出土的文物。这些展品让人们得以了解从唐代开始,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海陆贸易往来的历史,也能深切感受到先民们在打通陆海交通时的智慧和勇气。 博物馆参观结束后,我们前往防城港市美术馆,这里正在展出《银信传情 赤子报国 —— 东兴・汕头汇路侨批历史文化展》。“侨批”是近代海外游子寄回家乡的“银信合一”汇款凭证与家书,在闽粤方言中“批”即书信,“侨批” 便是附带着汇款的家书,既传递亲情又赡养家眷,数百年来构筑起东南亚与中国东南沿海的血脉纽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传统海路中断,百万侨眷濒临绝境。危急时刻,侨批业者冒着生命危险,在中越边境开拓出一条绕道广西东兴直达广东潮汕的秘密陆路“东兴汇路”。烽火岁月中,无数华侨节衣缩食,经此路将血汗钱汇往祖国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 从海螺造型的博物馆到藏有赤子深情的美术馆,这场参观串联起防城港的“边”与“海”。两馆相映,兼具自然历史的厚重与人文温度,尽显这座边海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