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几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b></p><p class="ql-block"><b>益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b></p><p class="ql-block"><b>1.<i>硪工号子</i></b></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5日,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南县硪工号子,产生的背景是:南县四面八方都是垸堤,由于河床不断升高,每隔几年大堤要进行一次挑土升高夯实,以防来年夏季汛涨时溃决。夯实之硪,材质有木的铁的和石头的,湖区通常使用石头做的。抬硪是用一块大石凿成,重约300斤,由4根竹杠拴住,4人抬着,利用石头自身的重量和人为的起落来夯实堤基,于是产生了号子,曰硪工号子。飞硪是用片状麻石凿成,有圆的和方的,用缆绳系住,由4人或多人把持,通常是用来平整堤坡和堤面的。夯硪是木做的,只有局部地方使用。打硪是一项较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齐心合力。为了协调动作,提高效益,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打硪时需要呼喊,称为打硪号子。打硪号子声调高亢有力,节奏感强,唱词多用"咳哟"、"咳咳哟"等虚词,通常是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出现。领唱人亦即领硪人。领唱人随想随唱,随见随唱,即兴而起,脱口而出,可以兴,可以怨,可以雅,可以俗。每逢秋冬季节修长堤垸时,大堤上硪歌嘹亮,夯声震天,很是壮观。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化,南县硪工号子与华容、安乡、沅江等地的硪工号子有相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地方,可以说南县硪工号子是集洞庭湖周边地区硪工号子特色于一体的湖乡硪工号子。</p><p class="ql-block">硪工号子伴随着劳动而唱歌,是带有呼号声的民间歌谣,极具实用性和震撼力,在修堤、筑坝与铺路的艰苦劳动中,随着上下起落的石硪和低沉有力的号子,松软的泥土被一层一层的夯实。这种号子,凡是在全力拼搏的大型劳动场面都能适用。号子是一种歌谣,歌谣里蕴含着一种昂扬的激情,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b>2<i>.南县湖歌</i></b></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5日,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南县湖歌,其实是地处洞庭湖腹地南洲歌谣的别称。百多年来,南县湖歌。一直保留在南县人民的世代口传之中。这就给南县湖歌的分布奠定了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南洲本土歌谣;二是南洲移民外来歌谣。南洲本土,是南县土著居民生活了千余年的基地,他们以华容、安乡、常德等县籍居民为多;南洲移民,大多生活在南洲本地以外新开垦的土地上。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大量红色歌谣在红军与百姓中产生和流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近百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艺术互相吸引和影响,丰富了南县湖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南县湖歌亦如百川之汇洞庭,逐步与其他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南县特有的地方风俗与文化环境。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浪拔湖两太村的歌谣,冲出南县,走往省城,走向全国。</p><p class="ql-block">浪拔湖镇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民歌之乡",出现了一个传承南洲歌谣的创作群体,经常在县、市(地区)、省、全国报刊上发表民歌作品的人就有十多人,代表人物潘之美创作歌谣五万余首,被湖南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洞庭歌王"称号。</p><p class="ql-block">南县湖歌诞生在南县这片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保持了"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性自在、气自方、文自成、或为之也"(《论衡记·妖篇》)、"冬,民既……男女有不得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汉书·食货志》)、"匹夫庶妇,讴吟土风"(《文心雕龙·乐府第七》)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i>3.南洲围鼓</i></b></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25日,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南洲围鼓,始发于清朝中叶,是湖南花鼓与湖北汉剧锣鼓交融演变而创作出的一种独立的锣鼓演奏体系。其风格既有北方锣鼓的高亢,更有南方锣鼓的轻雅,为洞庭湖区及整个湘北地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南洲围鼓鼓点激越,节奏明快,起伏所致,张弛有度,锣钹等以不同的节奏与韵调交合其中,和谐动听,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p><p class="ql-block">南洲围鼓有乐谱乐牌,如垒垒金、堆罗汉、上天梯、龙摆尾、凤点头、风吹荷叶等,除鼓锣钹之外,有时还配有唢呐、竹笛等。司鼓的人是锣鼓队的总指挥,在击鼓时情绪饱满酣畅,动作潇洒有力,站在一旁边看边听,使人周身热血沸腾,顿生昂扬之气。</p><p class="ql-block">南洲围鼓是南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具有典型的湖乡特点,广泛适用于舞龙舞狮和各种体育盛会以及家庭婚丧喜庆,成为湖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4.<i>车水号子</i></b></p><p class="ql-block"><i>2007年12月25</i>日,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车水号子,是因为过去车水是湖区群众抗旱排渍的经常性活动,所以催生了这种民间文化。车水的水车一般分为3人头和4人头两种。3人头配3人车水,4人头配4人车水时,称为车"呆车",3人头配5人,4人头配6人,称为车"活车",车"呆车"无人替换,车上一段时间后便要停车休息。车"活车"常用2人轮流休息,轮流休息就需要记数,记数的方式就用车水号子。车水号子俗称"喊槽",喊槽通常没有唱词,只数简单的数字,由车水的轮流喊唱,从1数到100,或者又从100倒数到1,数完后便歇息。喊槽时,如缝双数,如22、55,可以喊成"2个呀罗嗬2呀"、"5个呀罗嗬5呀"等。车水号子的记数方式多样,可以只喊单数,或者只喊双数,如一三五、二四六。还可以穿插喊唱,如幺四七、二五七、三六九等,穿插喊唱的称为"花槽",喊花槽时,休息的人要留意听着,否则有的人故意"跑号",想要提前休息。</p><p class="ql-block">由于喊槽的形式不断变化,号子亦加优美动听。车水号子的音乐旋律是与车水劳动的作用相联的,因此,车水号子有不同的曲调、节奏与曲式结构。由于车水劳动强度大,因此车水号子音调低沉,节奏明快,曲调少而不断重复,拖腔多而余味悠长。车水号子和其他号子一样,代代口传,无须专门从师。南县由于移民人口多,除土著"华容话"外,还有"南边话"与"西边腔",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号子,因此南县车水号子形式多样,曲调丰富。车水号子通常只一人唱,除记数外,不要人控制节奏,通过音调自动调节车水速度,使其节奏分明,富有动律,同时起到集中力量,统一步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5<i>.南县地花鼓</i></b></p><p class="ql-block">南县地花鼓,2007年12月25日,公布为益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7日,公布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23日,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陲,县域内河渠交错,湖塘密布,正是这水乡泽国的乡韵,构成了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传统舞蹈﹣﹣南县地花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年),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板凳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1)对子地花鼓</p><p class="ql-block">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善长于用扇子和手帕表现人物情绪与性格。</p><p class="ql-block">(2)竹马地花鼓</p><p class="ql-block">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表演形式,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手持马鞭,肩背或腰胯罩上各种颜色的面料或纸竹马,与地花鼓丑、旦穿插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场面威武,表演细腻。</p><p class="ql-block">(3)围龙地花鼓</p><p class="ql-block">围龙地花鼓的旦、丑的表演程式较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以"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