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谎言

布迪先生

<p class="ql-block">作者:布迪</p><p class="ql-block">于中国而言,历史的坐标系中,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远非汉武帝所能企及。我们需将目光投向战国末年那片思想的沃土——彼时,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如万壑争流,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最富活力的思想源头。秦始皇,正是以法家为犁,在这片土地上深耕。他挥舞着法家利剑,斩断了延续千年的分封血脉,以“废分封,立郡县”的政治手术刀,精准地切除了导致天下分裂不休的封建毒瘤。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华帝国,奠定了一套坚不可摧的中央集权骨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北击匈奴,筑长城以固国防;南征百越,通灵渠以连水系,奠定了今日中华版图的基本轮廓。而他所推行的“书同文”,其意义远超便利沟通,它让辽阔的疆域拥有了共同的文化血脉,使得政令通达、思想交融成为可能,塑造了“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内核。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则更是为这具帝国骨架注入了奔腾的血液。在此之前,各国的尺有长短,斗有大小,斤有轻重,跨地域的贸易充满欺诈与壁垒。统一之后,一个齐国的商人可以放心地将货物贩运至遥远的燕地,因为他知道当地的“石”与家乡的“石”别无二致。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更催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市场,让商品、财富与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通。对于国家而言,标准化的度量衡使得税收与工程建设的精确管理成为可能,是中央集权得以高效运转的底层逻辑。秦始皇所缔造的,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大一统”国家范式。自此,统一成为深植于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执念与向往,分裂则被视为暂时的病态。这是一种开创性的、从无到有的伟大,而儒家在秦朝却毫无建树,辱骂赢政为暴君,纷纷献言,要将的土地归还于六国,最终迎来了明君的“焚书坑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汉武帝,虽开疆拓土,其最深刻的印记,却是与董仲舒合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决策,在帝国初定、亟需思想整合的背景下,看似高明,实则是将始皇用铁血与智慧铸就的统一帝国,强行安装上了一套陈旧、僵化的思想软件。它将奔涌的江河强行筑坝,将一个本可继续百家争鸣、思想奔流的华夏,硬生生拖入了长达两千年的精神泥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绝非其标榜的“温良恭俭让”那般温润福音,它更像一副经过董仲舒神学改造后的黄金枷锁,温柔地禁锢着每一代人的灵魂。它用“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将人牢牢钉在宗法与皇权的网络中,扼杀了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用“克己复礼”的道德说教,压抑了人性的活力与创造的冲动。其最腐朽、最恶毒的内核,无疑是“男尊女卑”与“三从四德”这一套系统性压迫。它如同一道深入骨髓的毒瘤,将一半的人口定义为附庸与财产,摧毁了无数女性的尊严与可能,成为文明进步最顽固的阻力。</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朝,更是将儒家推到了一个至高的点位,开国宰相赵普曾言半不论语治天下,儒家的神坛得到了进一步神性化。最终也酿成历史上有名“靖康之耻”大灾难大悲剧。</p><p class="ql-block">这副枷锁并非无人反抗。从明初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他厌恶儒生的空谈与清高,更信用法家的严刑峻法来巩固皇权,对儒家官僚集团始终抱持着实用主义的排斥;到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如鲁迅、胡适,更是将儒家视为“吃人”的礼教,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孙中山先生视其为共和之敌,伟人毛泽东则发起“批林批孔”的猛烈冲击,他们都将儒家视为建立新国家、新社会必须扫除的封建障碍。进入当代,这种反思更为深刻。《品三国》的易中天,以通俗之笔解构历史权威;“反骨作家”王朔,以戏谑之言消解神圣;诺奖得主莫言,则用文学的魔幻笔触,揭示了儒家文化在民间土壤中如何异化为残酷的生存法则。即便是近年试图为孔子“招魂”的于丹,其鸡汤式的解读,也在时代的审视与公众的清醒认知中,最终落得个黯然收场的结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雄辩地证明,那套被包装了千年的陈腐教条,早已锈迹斑斑,不配再作为民族的脊梁。真正的伟大,如始皇一般,在于破旧立新的开创与变革,在于敢于砸碎枷锁的勇气与魄力,而非在故纸堆里固守与沉沦,将民族的未来捆绑在早已腐朽的幽灵之上。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涤荡的正是这般沉渣。</p>

儒家

思想

枷锁

法家

帝国

秦始皇

更是

统一

毒瘤

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