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首兽身到共命鸟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榆林第25窟南壁的唐代中期的共命鸟题材壁画。</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在甘肃与宁夏交界处的乡下游历,偶在一村民家见一人首兽身石雕件。猛一见之下,感觉是“臆造”之物。</p><p class="ql-block"> 不过,当时可是古董还不值钱的年代,乡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黄土里刨食尚觉力不足的时候,谁有这份闲心,单独用几天时间费劲巴力的“臆造”个这玩意儿出来解闷?!</p><p class="ql-block"> 基于“臆造”尚不成立的前提下,我用了当时的四分之一月工资,把这个“臆造”石雕收入囊中,背着它去了敦煌石窟,之后,又去了榆林石窟,之后又到大兴安岭腹地的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这一圈下来,跑了大几千公里。</p><p class="ql-block">​ 在前两个石窟了解到了共命鸟与妙音鸟。两鸟纹是佛教绘画艺术中常用的题材,主要是宣化利人即利己,互利则共生。</p><p class="ql-block">​ 在现今社会,我倒是认为很有必要科普一下“共命鸟”。</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共命鸟,是一鸟身双人首的“鸟身人首”的一个物种。了解佛教文化以及汉唐文化者对此类“异相”之物想来并不陌生,像人身兽首、兽身人首、蛇身人首(双蛇交尾相缠,象征伏羲女蜗人类始祖繁衍后代),鸟身人首、人身鸟首——镇墓兽、唐代12生屑,以及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皆是如此。它们皆是常见的“见怪不怪”之物。</p><p class="ql-block">​ 共生鸟亦如这些见怪不怪的物一样,来自于人类的创造、发明或者纪实:据公开报道,大漂亮国就有一个一身双首姐妹,妹妹谈了恋爱,还与男友做了不可描述的事,而姐姐还单着。这对姐妹与共生鸟有所区别的是,她们是人身人首,且作息时间几乎一致。</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个藏西夏早期高级别的大墓用石雕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  据说,关于共生鸟的“说法”有两种,至于谁是正版、正宗尚请有识之士再去加考证。</p><p class="ql-block">​ 一说共生鸟为一首睡一首醒者——即随时随地都有一首处警醒之中。醒着的一首趁另一首睡着时,偷吃了香花!另一首由于没有吃到而嫉妒恨,愤而取食毒花,借机毒死对方的身体。毫无悬念与例外的是,两首共用一身,在毒死对方身体的同时,也把自己毒死了。</p><p class="ql-block">​ 其二说,共生鸟一首歌喉美妙动听,引来无尽的赞美,另一首由嫉生恨,便趁对方熟睡时在对方的食物中下了毒,对方食用后中毒而死,因两人共用一个身体,自己也因此而亡。</p><p class="ql-block"> 故事教化人们,害人即是害己,利人便是利己,互利互惠即共生。这样的教化故事不仅佛家有,道家亦有,儒家亦然,在这一点上,各自成长、发展中的三家在互相利用、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互相攻讦中却意外的达到了“统一”,着实难得。</p> <p class="ql-block">  共生鸟的教化故事,值得持续讲下去,并把它讲好。随着西夏王陵及相关的考古、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偶得的人首兽身石雕,则可以轻松的把它归到西夏或更早期的草原石雕:平头柱身,立耳附额,鼓目隆准,呲牙咧嘴——人面凶巴巴的侧首瞪目直视,凶萌凶萌的,前肢直立于石台上,后肢蜷蹲台间,脊椎凸起如扉棱,尾卷貼尖臀上,呈前宽后窄蓄力待发之势,砂石质。后经多位资深专家鉴定,其三段式造型,鼓目、立耳、呲牙、蓄势的特征,一致认为属于西夏早期的墓镇兽类——这一点,也与我当年读了万卷书后“行万里路”时经过甘肃、宁夏的乡下得到它成了合乎逻辑的印证:不是中原文化之物,却有中原文化的基因,这一点与三星堆文化一样,皆属于地方文化加上中原文化的基因的产物,而非“天外来客”的文化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