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足东便门至崇文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1500米残垣如凝固的历史长卷,铺展在京城腹地。这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的遗存,曾是明清皇城“里九外七皇城四”规制的重要载体——38公里城墙曾以4000万块城砖(长48cm、宽24cm、厚13cm、重24kg)筑就屏障,高12米、宽24米的墙基,抵御过烽火狼烟,见证过市井繁华。老北京“九门八典一口钟”的民谚犹在耳畔:崇文门敲钟为号,其余八门击云板呼应,启闭之间,是“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古都气象。</p> <p class="ql-block"> 沿马道拾级而上,夯土肌理间仍留岁月痕迹,部分城砖上的斑驳刻痕,似在诉说当年东直门运木、西直门送水、朝阳门纳粮的漕运盛景。城墙之上,墩台依旧矗立,铺舍遗迹隐约可辨,东南角楼作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转角角楼,飞檐翘角间尽显古建规制,登楼远眺,视野豁然开朗:不远处的北京站人声鼎沸,列车呼啸而过,钢铁长龙与千年残垣隔水相望,现代交通与古建遗存在此碰撞出奇妙的交响。脚下的城砖历经沧桑,有的是市民捐献的旧砖,有的是新烧制的补配砖——1996年,单霁祥临危护城、魏锦山十八年捐砖3600块,40多万块市民自发捐献的城砖,让这断壁残垣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抚摸城墙,不禁想起梁思成先生的恸哭:“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了一块肉”,他构想的39.75公里环城立体公园,终究成了未了的梦。罗哲文先生曾叹:“若古城留存,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这般遗憾,恰似“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怅惘。但站在城墙上俯瞰,现代楼宇鳞次栉比,护城河碧波荡漾,列车穿梭于古今之间,风里既有城砖的沧桑,又有都市的鲜活,那份心情,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之思,亦是见证城市生长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残墙不语,却记录着抉择与坚守。它让我们懂得,历史虽无如果,但马道的砖石、角楼的飞檐、市民的守护,已将“里九外七”的记忆与现代文明牢牢相连,让古都文脉在古今交融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佛度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