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淘金山位于三明沙县城西3公里处,主峰海拔501米,因历史淘金活动得名,别称屯军山。有千年铁树群及200余种植物,被称为森林氧吧;现存宋代始镌的摩崖石刻30余处及李纲、罗从彦遗迹。景区以宗教文化著称,有定光禅院、佛光洞及38米石雕卧佛,近年建成省内最大的佛陀真身舍利塔。形成古道寻幽、琼台浴月、巉岩三叠特色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踏入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沉甸甸的带着凉意的绿。这绿是有层次有分量的:近处的,是蕨类植物那毛茸茸的浅碧;拾级而上,便是竹林筛下的、晃动着光斑的翠色;再往深处,是润楠、钩锥与许多不知名古木凝聚成的、几乎要滴出墨来的苍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行至山腰,引人驻足的,是那几株“千年铁树”。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鳞甲斑驳的树干如锈蚀的青铜,带着一种从漫长时光里走来的沉默与尊严。那新抽的羽状叶片却又是鲜活的,绿得发亮,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每一根叶脉里,都流淌着倔强的生命之泉。千年的日升月沉、风霜雨雪,似乎都凝结在这铁骨青衫的姿态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铁树的静默,与不远处定光禅寺的庄严,恰好连成了一片。寺庙的飞檐在绿树的掩映下露出一角,隐隐有钟磬之声传来,清越、悠长,像无形的涟漪,一圈圈荡开在山林的寂静里。一尊卧佛,在开阔的崖壁之下,整座山仿佛成了他的禅榻。那是由整块岩石雕琢而成的法相,巨大浑朴、线条流畅,眼睛半阖着,目光内敛,神情里没有悲喜,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慈悲与平和。阳光透过层叠的树叶,洒在他身上,光斑跳跃,仿佛时光在他身上流淌了千百年,却未曾留下一丝痕迹。站在他足下仰望着,先前登山时的那点尘世烦虑,竟显得那般微不足道了。他似乎什么都不说,却又仿佛说尽了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近的岩壁上,寻到了一些摩崖石刻。字迹已被风雨侵蚀,模糊难辨,与深绿浅绿的苔藓长在了一起。用手轻轻抚过那些粗糙的刻痕,试图感受当年匠人锤凿的力度与温度。他们刻下的,是祈愿,是名号,还是一段佛经?这已不得而知。看着这些石刻,很自然地便想起了这山名的由来——“淘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遥想当年,这山涧里,定然是另一番景象。会有许多赤膊的、目光灼热的先人,在此弯着腰、弓着背,执着木簸,在冰凉的溪水中一遍遍地摇晃、筛选。他们的汗滴入溪流,他们的希望系于那沙中可能闪现的一丝金芒。那是一种怎样执着而又微茫的寻求。而今,溪水依旧潺潺,却再无淘金者的身影。那曾经令人疯狂的沙金,早已被时光的流水带走,不知所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山途中,反复思忖着“淘金”二字。古人来此,淘的是物质的金子,闪烁在沙砾之中,用以换取尘世的温饱与富足。而我们今人来此,淘的又是什么呢?或许是这满山满谷、洗心涤虑的晴翠;是千年铁树所昭示的生命的韧性;是卧佛所传递的那份内心的安宁与放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山,仿佛一座巨大的筛子,为我们淘去了焦虑、浮华与俗念,留下的,是那份如同脚下青石般坚实、又如天际流云般自在的清明,这是淘金山赠予我们的、真正的金子——那沉淀在心底的一片晴翠,与一晌清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