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映画·文脉永续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  我在上海路七号,等你回家看“画里的青春”--青岛九中125周年校庆校友画展邀约。</b></p> <p class="ql-block"><b>  11月16日9点,我们在市北区上海路7号等你一一听77届校友刘青砚教授讲《油画艺术一一从常识到赏析》,让熟悉的乡音带你重温课堂时光;听任锡海、张白波等学长分享他们与九中的艺术故事,或许能找到你自己的青春影子;再和新老校友一起站在画前合影,让镜头定格这份跨越时光的“礼贤缘”。125年,学校变了模样,但校友们对母校的牵挂没变。这场画展不是简单的作品陈列,是散落在各地的“礼贤人”用最真诚的方式,给母校的一封“情书”。</b></p> <p class="ql-block"><b>  看到母校青岛九中125周年的校庆校友画展邀约的时候,发现邀约中的刘青砚、任锡海、张白波这三位行业翘楚,与有荣焉的校友,都和我有着不同程度的因缘巧合。刘青砚和我师出同门,都曾经是张学曾老师的学生,我是75届的毕业生,刘教授是77届的毕业生。任锡海和张白波校友则是我久仰的著名摄影师和画家,能够在画展上同时见到三位喜欢的校友,可谓是莫大的荣幸。虽然最近家里有点忙,但绝对不应该是放弃这次看画展的理由,于是我来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们上学的时候叫“红旗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现在改名叫“院士路”</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拍了一张,老早就想拍的照片,当时我们1975年夏季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是在白果楼三楼的教室里。故地重游,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正如母校画展邀约里的一句话,“或许能找到你自己的青春影子”,我做到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岛九中院士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出了8名共和国院士</b></p> <p class="ql-block"><b>  校训“见贤思齐”,由校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弦歌映画,文脉永续”青岛九中125周年校庆校友画展邀约。见到了想见的校友,师出同门的刘青砚教授,著名版画家张白波,著名摄影家任锡海。当然最激动人心的是,现在礼贤讲堂的位置,就是1973年初中毕业时的“六二楼”。坐在讲堂里,全神贯注,聆听着刘青砚教授的精彩演讲,仿佛时光穿越回了五十多年前的青春校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果楼教室我的美女同桌</b></p> <p class="ql-block"><b>  6月29号参加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岁月斑驳的礼贤楼,已经露出了残破的景象,时隔几个月,再次看到的礼贤楼,已经被围挡起来,进行修缮施工。有时候人们看待事物总是会有两面性,对于我来说,旧的礼贤楼更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才能真正找到当年我们上学时候的感觉,但是任其破烂下去,显然又是不可能的。</b></p> <p class="ql-block"><b>  刘青砚1958年6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科学院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获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造型艺术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美术设计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b></p><p class="ql-block"><b> 其油画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首届全国壁画大展获佳作奖。1997年在俄罗斯首次举办个人画展,2002年、2022年分别在俄罗斯和山东举办个展,2023年于青岛市美术馆举办近五年创作成果展。出版《阿尔泰岩画艺术》《20世纪俄罗斯抽象艺术》等专著,在《美术》等期刊发表作品40余幅。作品被政府会议大厅等永久陈列 。现任山东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主张“融合中西,学而不流”的艺术理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师出同门的刘青砚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政治系教授张学曾老师,曾经是我在九中上学时候75届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同时也是刘青砚教授77届毕业班的班主任。张学曾老师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里面,曾经提到与我们班级的同学和刘青砚教授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请看下图。</b></p> <p class="ql-block"><b>  2013 年国庆节前夕,我刚搬到大学宿舍房居住不久,一天晚上,两位七五届的学生唐宗智、赵鲁青来访,他们说:张荣国回来了,要见见我。张荣国是他们同班同学,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是班长,因为参军提前走了。走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如今38年过去,她已从军转干部成为宁波某机关的处级干部。过了一天,同学聚会,见到她真认不出来了,畅谈别后,和同学们一起抚今追昔。回想过去,我真感谢这班学生。那时,正是我妻去上海治病时,他们帮了我很多忙。同学们则回顾在那特殊时期结下的情分。谈到已经故去的一位同学,同学们又悲叹可惜。</b></p><p class="ql-block"><b> 我和七六届的学生交往也很多。他们毕业后,常有学生来找我,或三三两两,或个别,说说什么事,有的还帮我干活。我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这个班一位同学帮我做的,只花了一百多块钱,那时我的经济还挺困难。我特别要提及的是刘青砚同学,不论毕业前后他都是和我接触多的一批学生之一。上学时,他还有些毛病,主要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我对他抓得比较紧,进步挺大,画画特别好,把班上的黑板报整得很漂亮。这人也知情识意,毕业后也联系不断。待到我退休时他早已是山东师大美术系的教授了,凡是回青岛常来看我,张罗着聚会同学,一块叙旧。有一次在怡情楼聚会还请了九中的几位老师,大家分外高兴。刘青砚还把自己出版的画作与师生们一起分享(245)。</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岛里院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展出的刘青砚教授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旧时礼贤中学校的校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岛九中鲁迅小礼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校友会臧秘书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校友刁连基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校友赵高潮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任锡海,1945年生于山东青岛,1973年起在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摄影辅导、培训、研究及活动组织工作,2007年应聘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艺术指导。先后有《青岛印象》、《五角大楼波螺蚰子》、《经历摄影》、《母亲的故事》《十号大院》等摄影集出版。曾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199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金烛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任锡海教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山路老照片馆</b></p> <p class="ql-block"><b>  离家不远走路一刻钟的功夫,九点半左右,早早来到了位于中山路106号的青岛老照片馆,入馆后开始的人不多,有机会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端详着每一张岁月留痕的老照片,寻觅那些留在记忆中的场景。馆内友情提示不准拍摄照片,很多人包括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能拍几张算几张。恰巧碰到了青岛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任锡海先生,人家自然不认得我是谁,赶紧做个自我介绍吧。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出他的作品《十号大院》《母亲的故事》…,再进一步聊起了邱县路十号大院里姓金的邻居,最后我告诉他,我们是青岛九中的校友,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告诉我他是66届毕业生,问我是哪一届,我说是75届的,虽然相差的时间比较长,还是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任锡海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彬彬有礼,始终面带微笑,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光顾着聊天,忘了来张合影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泊路43号洛川家美术馆</b></p> <p class="ql-block"><b>  任锡海的摄影作品展“光影有数”,在海泊路43号洛川家美术馆展出。昨天3月2号展出的第一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摄影展在屋内。虽然不影响展出,毕竟雨天打着伞,滴嗒着水珠多少都会有点影响,这是其一。其二,第一天都是摄影界的大咖们聚首的时候,现场的人肯定是特别多。咱充其量就是个手机摄影爱好者,校友吗,自我介绍拉近乎滴。还好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去年四月在中山路“青岛老照片馆”有过交流。今天任锡海师早早来到了现场,恰巧遇到了几位青岛九中的校友,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特别对具有125年历史的母校外迁,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可惜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机不可失·抓紧机会合个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海泊路上偶遇任锡海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张白波(1944年),山东莱州人,中国一级美术师。曾任青岛六中教师、青岛画院副院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理事历任第六至九届全国美展山东省总评委,青岛市政协委员。</b></p><p class="ql-block"><b>‍ 1964年进修于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师从赫保真学习工笔国画,1980年首创石膏拓彩版画技法,1984年发表《拓彩版画初探》论文,获首届“版画世界”技法金杯奖。版画作品《载月归》《新月》分获第六届(1984)、第七届(1989)全国美展银奖与铜奖,《小岛晨》《穿过栅栏》分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99年获中国版画界最高荣誉“鲁迅版画奖”。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等典籍,被日本及欧美美术馆收藏。退休后撰写《回首乱山横》《花落知多少》等专题文章,其中散文《载月归》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夕阳观象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每次上山,我必到这破败的纪念碑处停留,站在碑座上,向西面山下望去近前是一片槐树林,越过树梢,是山下一片红瓦顶,再望过去,就是胶州湾小港了。那时候,城市没有高楼,纵目望去,无遮无拦。小港停泊的船只历历在目,胶州湾里锚地的大船也清晰可数,甚至大风起时海上卷起的白浪都能看见。站在山上,视平线把海面高高抬起,好像海湾就在近前,天、海、房子、树尽收眼底,一幅绝美的风景画”,</b></p> <p class="ql-block"><b>  破败的纪念碑处,就是现在的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而此刻天空却依然明亮着,只是已经彩霞满天,棉絮般的云层底下染着一片轻柔的玫瑰红。周围暗下来了,天边落日撒下的余辉已由柠檬黄色变为一道血色的光带。它告诉我,太阳已到地球那边,离我远去了。市区的灯已开始零零星星地闪亮,夜色就要降临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现在的家和即将入住的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都能看到青岛第六中学的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校友张白波写的散文《夕阳观象山》,立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准确的说,是我和他在心灵上的距离。过去只知道张白波的版画作品获奖无数,现在发现他的文笔也是超一流,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应该是“版画家里面散文写的最好滴”。观象山是我目前居住的地方,我家的窗前就是观象山,张白波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青岛市第六中学近在咫尺。为了重温还原张白波校友文章中描绘的观象山夕阳的余晖,特意到观象山曲廊拍了几张夕阳落幕的风景照片,写了一个美篇《落日余晖:观象山》。</b></p> <p class="ql-block"><b>  落日余晖,与礼贤校友张白波描写的契合度有几成,此时无需多说,简直就是一个复制版,而心灵感受,因时代、年龄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年轻时候,绚丽的晚霞艺术家眼里更多的是一种诗意,一幅不必构图剪裁就非常完美的风景画,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b></p><p class="ql-block"><b> 进入我们这个年龄段就比较尴尬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惺惺相惜,你侬我侬想撇又撇不掉,古人这句毫无修饰,富有哲理的佳句时刻萦绕在脑海里,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形成的巨大反差,时常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想说,不必拘泥于传统陈旧的说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一定是表面多么光鲜,但一定要有骨子里的淡然。</b></p> <p class="ql-block"><b>  2025年9月9日,中山路72号青岛市市南区政协文史馆二楼正在举办画展,偶遇张白波校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岛九中党委书记孙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给校友颁发“捐赠证明”</b></p> <p class="ql-block"><b>  回家的路上,天气骤然降温起风了,褐色的梧桐树叶,争先恐后的离开母体,飘落大地,冬天真的要来了。</b></p>